艾德蒙怀特那本巴黎手记《闲逛的人》(The Flâneur),不知道躲在蜗居哪个角落,找来找去找不到。出版时看见封面用了卢森堡公园雪景照片,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澄明透亮清新可喜,且与作者姓氏眉目传情,二话不说就买下来。应该是超过半个世纪历史的老照片,铁椅子早就换了一批新的,设计较简单,线条都拉直了。听说当年安顿屁股在椅子里要付费哩,负责征收款项的大妈四处巡逻,游园者趁她们鞭长莫及坐下再说,瞥见她们远远走近即作鸟兽散——新浪潮电影热衷捕捉生活小趣味,不知道有没有一鳞半爪的影象纪录。

翻开书,微微感到失望,不是因为写得粗疏或者马虎,而是太详尽,枉担了书名宣告那种漫无目的的逍遥。不必咨询波德莱尔毋庸打扰本雅明,谁都明白flâneurs的本质是无心插柳,梦游般缓缓踱过一条街又一条街,去到哪里算哪里,怎会像怀特那样充满机心有备而至,停在什么地方都摆出资深响导架势,抽丝剥茧细说从头?何况,他还时常不忘提醒读者自己往来无白丁,寻幽访胜贵人相助,午餐晚宴鸟语花香,书末附录的参考资料,更是彻底反高潮:合该行万里路兜截的风流,竟然几乎全部采摘自万卷书!

别误会,作为温故知新的巴黎旅游指南,《闲逛的人》很可以补充一般正经八百景点路线图的不足,开卷肯定有益。譬如,它别出心裁领导大家参观冷门的Gustave Moreau画室,虽然对这位十九世纪艺术家的作品毁多于誉,令人很难不产生“那么你带我来干什么”的疑问,毕竟打开了一扇窗;着力追踪一百年前和约瑟芬贝克齐齐登陆法国的美国爵士乐手Sidney Bechet,也教这方面知识贫乏的我大开眼界。最后一章痛斥巴黎同志运动起步迟态度落伍,社区意识接近零,以致爱之病一发不可收拾,深入浅出正中要害,更是只有外人才看得通透的症结。可惜啊,书2000年面世,经历四分之一世纪风风雨雨,分析仍然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