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摆乌龙事件不少,构成一件件有趣的故事:
广东有一座古镇叫太艮,相传由皇帝亲自命名。当太监宣读圣旨时,不认识那个“艮”字,便自作聪明,把“太”字的一点往下移,读成“大良”。金口一开,再难更改,从此这镇便叫大良,直到现在。
古时印刷业不普遍,古书多靠手抄,错漏难免,单凭编辑把关。《红楼梦》第四回介绍李纨出场,其中有“女子无才便有德”一句,到程乙本付印时,编辑主观认为这句是抄写错误,改成俗语“女子无才便是德”,一字之差,点金成铁,贻笑大方。
在上世纪初,香港英文不普及,文书(那时叫师爷)的英文程度不高,翻译常闹笑话:
香港有一闹市叫旺角,无论用何种方言,英文都应译成wong kok,但它的官方译名却是mong kok,令人摸不着头脑。原来是负责的师爷把“W”和“M”混淆了。
另一个故事更扯,香港有条巷叫Rednaxela Terrace(列拿士地台),当地很多街道都是以殖民地高官命名,但历史学家却找不到这个名字。原来官员抄写时,因为习惯阅读中文从右到左的思维,把Alexander写反了。
香港、新加坡以前都是英国殖民地,有些地方以Queen命名,用来纪念两位女皇(维多利亚和伊丽莎白二世),新加坡把这些地方译为女皇(女皇道和女皇镇等),稳妥。但香港翻译员则随便翻字典,乱译为皇后(皇后大道东和皇后像广场等),水平高下立见。须知老板娘和女老板是很不同的。
有个错误却是有关人员的怠惰。香港有个“钻石山”,主事者也不研究地名来源,不加思索便译作Diamond Hill。原来其中的“钻石”跟珠宝无关,“钻”是动词,它本身是石矿场,常见工人用钻取石,误会了。
还有一个阴差阳错的故事,有一位楚国人写信给燕相国,他口述由书记笔录,天色渐暗,他便喝下人“举烛”(相等于我们的“开灯”)。当时那书记太专注,把举烛两字也写下来。燕相收信后,发觉这两字十分突兀,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想通了,便跟燕王解释,举烛就是“尚明”,建议我们要多用贤能,燕王同意照做,燕国国力便强起来,但其实并非信中原意。这就是成语“郢书燕说”的由来,意思是穿凿附会。
有些错误乃无心之失,但很多时侯是由疏懒而起。工作认真,才是杜绝纰漏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