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6岁男孩家境十分贫困,有天晚上母亲哀伤地告诉他:“我已无力抚养你。贫穷是件很痛苦的事。日后希望你能用心学佛,将佛法时时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广为宣扬,让心灵受苦的人都能得到自在。为了这个目标,你一定要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精进于道,即使妈妈不在你身边,也要记得妈妈的话,无论环境多么困难,一定不能放弃。”

6岁小孩哪里听得懂这些话?然而,隔天清晨他的母亲就不知去向,小男孩被送至本愿寺当小沙弥。小男孩失去母亲,常常偷偷地流泪。但他一直记得妈妈的叮咛,勇敢面对逆境。本愿寺物资很缺乏,生活困难。当时没有电灯,比较富有的人都买棉线和油,借着火光照亮四周。年轻的莲如(就是小男孩)没钱买灯油,但他相当精进,为了阅读经藏,只好常常在煮饭时,利用大灶的火光来念书。在晃动、微弱的灶火下努力阅读佛典,确实十分吃力。有时候他读累了,闭上眼睛,彷彿又听到妈妈温和的话语:“要忍耐啊!”所以,无论多艰难的逆境,他都能把握当下、珍惜时间,并及时精进,及时付出。

·疾苦

我们要了解人间疾苦,觉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样的话就能长养宽广无私的慈悲心,就能拥抱天下苍生,发愿成为广结善缘的人间菩萨。菩萨行是不简单的任务,第一要先行忍,做个发愿者要有忍的力量、忍的智慧、忍的担当,能用忍的冷静、理智处理一切。

不但行忍,还要能行慈,不只是跟着人家慈悲,自己也要有慈悲的密行;不只是对现在表现一点慈悲,对于未来也做了慈悲的因缘;不只是恭敬世间上行善的好人,对于苦难的人也要给予救济,并且时刻提醒自己,这不是一时的活动,而是一生一世都要作的善行。

·积蓄

懂得苦,要知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应节俭生活中所积蓄的福德。有人会说,我们现在已有享不尽的福德,为何还要积蓄?其实,福德正是我们慢慢修来的。如果不知节俭,一旦福德享尽,余下的日子就苦了。所以,在享福以后,就要知道惜福,进一步更要做到培福。如果不再培福,那么无福可享时,就要后悔莫及。

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为他在三大阿僧祇劫(佛教用来描述极长时期的词汇,意思是无数的、极长的时间)的时间中修福而成,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因此,我们更应该要修福。在生活中做到金钱、物品和时间的节俭,并能想到时时帮助别人,那才是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