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昔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弘化时,有梵志(印度古代社会特指四种姓制度中的婆罗门阶层)兄弟四人,皆已得五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和神足通。四位梵志都知道自己七天后寿命将尽,于是便聚在一起讨论,要借由神通避免一死。甲梵志说:“我可以神通潜入大海,不浮出水面,无常杀鬼必定不会知道我的所在。”乙梵志说:“我要以神通飞到须弥山中,再将我所在的地方封闭起来,让无常杀鬼找不到!”丙梵志说:“我能随意飞隐在虚空当中,找不到的!”最后一位丁梵志说:“我要藏到人口密集的市集,无常杀鬼一定会随便找个替死鬼,又何必一定要抓我?”

第七天,市集的监长前去报告国王:“有一位梵志死于市集之中。”国王当即了知:“四位梵志都想要逃死,现在已有一人往生,其余三人岂能幸免?”于是,国王立即命人驾车来到佛陀所在的精舍,虔心请示:“梵志兄弟四人,皆获五种神通,知道自己的寿命将尽,便各自到自认为安全的地方躲避,不知他们现在是否都逃过死难?”

佛对国王开示:“生为人者,有四件事无法逃避。一、在中阴身时,不得不受生;二、从母胎出生后,就必定会渐渐老去;三、老了以后,就不得不生病,以及四、遭病难者,最后也免不了一死。”国王听了赞叹地说:“就如同世尊的教诲,四位梵志虽竭尽神通躲避无常,现在已知一人往生,每个人的福报与寿命,虽有多少、长短的差别,但都免不了一死啊!”

·规律

佛教认为,人死后审判我们的,不是神通,也不是阎罗王,而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来决定未来的幸福与痛苦。人死了后,会随着各人业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归宿,有的可以生天成圣,有的转世做人,不一定都会下地狱或变成饿鬼。而死后究竟会轮回到五趣六道的那一处?就要看自己平生所做的善恶业报如何了。而人死后所能依凭的业力,最重要是“随重受生”,那就是依照各人生前积聚最多的重因,而轮回受生。譬如善根深厚的人,出生善途享乐;恶业盈贯的人,轮回恶道受苦,也就是善恶皆有报。这是因果必然的规律,有神通也改变不了。

·轮回

佛门中许多禅师大德的眼中,死亡不是消灭,而是生的转换,另一个生命的开始。佛教裡“涅槃寂静”形容得好:不生不死,不生不灭,真正的生命是超越无常、超越无我。例如海水波涛汹涌,海面上的泡沫是海水呢?还是波浪?从觉悟的观点来看:有风起浪,无风平静,动乱最终还是归于寂静。好比燃烧的木材,薪薪相传,流转不息,所以生命本身不会死。

这种“人死灵不灭”的说法,很自然就会想到轮回,轮回使我们生命与宇宙大化一样能亘古常存,历劫弥新。因有轮回,人生还有转圜的余地,未来心愿终有实现的一天,生命才有下一班车可搭乘,让生命充满无穷生机。轮回目的在于培养众生的觉性,并净化其灵魂,所以有正见的教徒,须要勘破轮回、超越轮回、不畏轮回,住于轮回之中而不为轮回所染。

我们唯有认清死亡,才能从死亡的噩梦清醒过来,摆脱人生的虚伪尘垢,挣脱生命的无常苦空,为一己的人生积极生活,替自己的生命开创出无限的生机。

《星云大师点智慧15》以及《点智慧漫画9》已面市,读者可到各大书局购买,售价是每本$13(包含消费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