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晨早从牛车水巴刹出来,遇上行色匆匆的友人,她说今天是专程来牛车水采买。

我们好奇,不住在这区的她,怎么到这么远的街市买菜?

是啊,家婆最近做手术,我来这里买游水生鱼,她说。

我们广东人相信,生鱼对老人家开刀后伤口愈合很有益,可很多地方都买不到!她补了一句。

我这个牛车水巴刹的老顾客,听后又一次感觉到这个街市真的好特别。广东人去到哪儿,总不忘去找游水鱼,在香港和广州如此,在狮城也一样。刚到新加坡那会儿,比我早来的香港女友就告诉我这个“秘密”:牛车水街市最适合广东人,这里能买到称心的食材,二楼熟食中心连广东粥档也多过人,而且都“几好嘎”,她说。

我也觉得,街市是过日子常去的地方,感觉舒服自在最要紧。对我这个自小说粤语的人来说,感觉舒服亲切,最是来自乡音。那天读到饮食作家洪爱珠说,“人与市场,到底要有点血缘亲密”,从上下文看,她说的正是一家市场跟它周遭居民的饮食习俗和语言的关系。

既然牛车水是个难得能说粤语的地方,那就全程说个痛快。曾拜托菜贩阿Chin姐为我每周留几包沙拉菜,一来二去就熟络起来,她有时会介绍一些少见的品种:呢个系白鹭笋,平日好少见嘠,要不要买滴返去试吓?

呃呃……可新食材我唔识得煮哩!

一啲都唔难嘅,我一教包你学会!

不过,也别以为你会讲广东话就能畅行无阻,店家若听到不是本地惯常用法,他是会纠正你的。初来买菜那会儿,有次跟猪肉档老板用粤语说,我想买滴五花肉。老先生一面切肉称重量,一面笑说,呢种肥瘦相间的肉,我哋呢度叫做三层肉。噢,受教了,以后就都说三层肉了。

从街市开始,渐渐地就对牛车水留意起来。早年露天街市里身穿白衣黑裤、边讲价边聊天的妈姐,在已故摄影家黄杰夫的镜头下活灵活现;隐入时光深处的硕莪巷(Sago Lane)大难馆,重现在早报资深记者林方伟的获奖小说里,题目是《死人街三轮车上的小姐》;还有宝塔街(Pagoda Street)的老店屋早已变身“牛车水原貌馆”,今年重开又多了好多新鲜嘢……

生活里的柴米油盐平凡琐碎,加一抹历史书写、添一笔文学细描,这块曾是广东人群体聚居地的牛车水于是立体了起来,我这外来人亦从中找到了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