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信息:在这个过度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人们习惯将注意力放在人家整理过的、短小的碎片化资讯。然而,当人们在观看时,大脑演化速度并没赶上,因为深度需要时间,对所吸收的信息也需要反思,过度追求高效反而是囫囵吞枣。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都喜欢在书本或簿子上写东西,老师在台上授课,同学涂写,下课回家继续写。虽然写出来或者画出来的,现在看起来并没多大意义,但那也是很多人童年最快乐的时光。

现在智能手机盛行,太多社交平台上的所谓短视频,瓜分掉人们的注意力,有些人还是麻木似的吸收,欲停却又无法收手,显得无可奈何。这个过程中,人们也许以为吸收很多资讯,但其实大脑完全没在活动,就像殭尸呆望着手中那块屏幕而已。

人们真的想这样继续活着吗?也许适量观看这些短视频没问题,但真正要关注的,是自己的注意力不能长期被这些视频占据,因为如果我们在长期生活中、不自觉地被这些视频干扰、打断,我们的注意力,乃至人生,可能就无法再集中于更有意义的活动了。

·遇境

佛教教义区分两种注意:适当的和不适当的。当我们的思考导向美好、良善的事物,有益于我们整体的存在及整个意识。这是适当的关注。如果我们的专注被某些暴力或不善的事物吸引,心灵可能会充塞愤怒和偏见。这是不恰当的关注。凭借正念,我们可以练习适当的注意,专注于美好与良善的事物。当我们慢慢将注意力集中在良善的事物,也等同于不时在浇灌内在美好与良善的种子。我们安住于当下一刻,获得了疗癒与平安——这就是所要的适当注意。

人生无法彩排,正如佛经上的教导:“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既然人身难得,我们就须时时提醒自己:不受六根执取的千变万化而牵动本心,因为不识本心,即学法无益。当遇境时,要学习观自在,不能观自在时,就要问自己为何而来?时光飞逝,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让自己把握当下的因缘,努力精进,因凡事都要累积深厚的因缘,才能有所成就。

·榜样

当我们学习一样东西时,如果心力不能专一,注意力不能集中,则对所有的见闻觉知,都不可能在记忆中留下清晰印象,学习效果就不会好。由于我们智慧有限,观察力不够,对万花筒里的社会人生,常看得意乱情迷。如果我们因为如此,又将注意力投放在虚拟的光影世界,那么,举凡人世间的林林总总,包括人情、人性、人心的善恶、好坏之探讨,家庭、社会、世间的问题、现象之分析,宇宙、人生、生命的真理、奥妙之穷究等等,我们将只能获得极为片面和肤浅的见识。

我们想要活出人生的意义,就应以古圣先贤为榜样,动眼观察众生疾苦,动耳听闻善法,动口讲说好话,动手多做善事,动脚迈向佛道,动心将方寸里的宝藏挖掘出来。这应该是我们注意力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