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信息:十一世纪中期,中国的毕昇(北宋刻版工)发明了一种以烧制黏土和胶水混合制成的单字活字系统,用于印制佛经。该技术传至韩国后,他们使用金属活字印制了一部名为《直指》的禅宗教义选集,1377年首次出版。约莫75年后,约翰内斯.古腾堡在德国缅茨开始印刷《圣经》,因此这批印刷版《圣经》也被称为《古腾堡圣经》。根据对古腾堡纸张使用量的研究,历史学家推估他于1450年代初,印制了约180本《圣经》。这数量乍看之下似乎不多,但要知道当时整个欧洲约仅有3万本书。
《古腾堡圣经》引发的轰动可从教宗庇护二世写给枢机主教卡尔瓦哈尔的一封信中看出。他在信中赞叹:“这些《圣经》极为整洁、准确,没有任何错误,您甚至无需眼镜即可轻松阅读。”由于印刷品质极佳,这些《圣经》本在正式完成前就已销售一空。
印刷技术最早在东方发展,却在西方蓬勃兴盛。推动印刷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来自于宣扬宗教教义的需求。
·传播
佛教非常重视文字般若的传播,在印刷术未发明之前,《金刚经》已明白鼓励信徒“布施四句偈的功德胜过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由于经中在在处处指陈抄写经书、流通佛法的功德无量无边,因此印刷术发明以后,自然更加引起信徒出资印刷佛书的发心,以为护法卫教奉献心力。
佛教传入中国,历经时代变迁,物换星移,以及多次的毁佛事件,依然屹立不摇,蓬勃发展,不仅深入中国社会,更传扬于海外,其中最大的原因,当然是靠历代高僧的努力弘扬;此外,印刷技术的发明,使佛经能大量印刷、流通,亦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历代教徒,不论古今中外,多少人为了续佛慧命,让法宝流通,穷毕生的心力为刻印藏经而奔走,为了保护法宝,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佛教徒所展现的护教情操,成为千古传诵的美谈。
印刷术的发明,可以说是引领人类迈向文明的原动力,对人类文明有重大的贡献。
·思索
科技日新月异,不过几十年光景,我们已来到了人工智能时代,然而,世界各地许多地方,却也因此陷入文化出版事业萧条,少人爱看纸版书的情况。当然,好书未必一定要通过纸本阅读,然而,现在网络平台充斥一些粗制滥造、只为流量而有伤风化的视频,也不得不让人担心,年轻一代在刷手机的当儿,也引来负面的思想。
因此,大家应该协力,希望未来佛教、乃至其他正信宗教,都能出版好的书籍、视频,让真理散播人间,发挥净化人心、端正社会风气之功,其功德才是无量无边的。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正信宗教的弘扬、推广,除了靠弘法布教人才的宣讲传布之外,经典的书写流通,也是不可缺少的助缘之一。以佛教为例,传世2600年间,经典的流传,大体上经过了背诵、书写、印刷三个时代,而现在也进入了崭新的AI时代,更应引发众人一起思索,利用科技好好来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