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在一席席流动的盛宴之中。惹兰勿刹,这条以华人居多的街道,恰巧像一道分界线。大路两旁是熟悉的华人美食名店,味道舒适亲切,经常在这里被唤起童年。而只要跨过大马路,就是印度的辛香味,纷呈妖娆。往美芝路方向走去,甘榜格南的空气里渐渐弥漫起马来群岛的椰香与海风,仿佛一步步踏入另一片文化的热带雨林。
马来同胞的祖先来自马来群岛各地,除了我们较为熟知的苏门答腊和爪哇之外,还有来自巴韦安岛的韦安岛人、苏拉威西岛的武吉士人等,他们的习俗和饮食文化也不尽相同。近年来流行的努山塔拉(Nusantara )菜系,以丰富食材和烹饪技法突出这多元而融合的特点,Seroja、Fiz这些时髦且屡获好评的餐官就是其中的表表者。
要吃巴东饭,甘榜格南自然是首选。不少经营者祖籍于苏门答腊西部的巴东,那是米南加保人的传统故乡与精神家园。米南加保人在迁徙至马来半岛的过程中,也将他们的饮食文化一同带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那道风味浓郁的仁当牛肉。
我总是在12点前抵达Hjh Maimunah,这餐馆多次获得米其林必比登的推荐,有将近50种菜品选择,巴东饭也经常被形容为马来菜饭,虽然它的复杂性和层次感更胜华人的菜饭。年轻人点菜饭时,通常只用手指指点:“这个、那个”,或简单地说一句“鸡”“鱼”“蔬菜”。在琳琅满目的菜肴面前,我们贫乏的语言能力,与那一盘盘色香俱全的料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巴东饭餐馆中,每一道菜,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与来历。对不懂马来语的我们来说,那些名字仿佛一串串悦耳的音符,Sup Buntut(牛尾汤)、Sotong Hitam(墨汁鱿鱼)、Lemak Siput Sedut(椰浆吸螺)等……念出口时,味蕾也跟着动了起来。
选择太多,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煎熬。有选择恐惧症的人,可能并不适合吃巴东饭。站在餐台前短短的几十秒,内心上演无数独角戏。到底要不要试那从未尝过的炒牛肺或选份稳妥的印尼烤鸡?而排在后面的人群与负责盛菜的服务员早已用不耐的目光催促你做决定。最后还是打了安全牌,点了仁当牛肉。人们在做选择时,往往不是在追求最大利益,而是避免将来的后悔。
我反而逼自己点一道从未吃过的菜,让那份陌生与不确定,在日常里制造一点小小的波澜。唯有尝遍所有滋味,才能更确切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错过了什么,又该放下什么。这正是吃巴东饭的最大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