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岳清先生新作《情寻戏梦》,书提及奇勒基宝(Clark Gable,也译克拉克盖博)和李丽华在水仙花号游艇会面——当然他们曾有著名的合影,李女士鹅黄色旗袍,茶色眼镜,风姿绰约,很有戏装的感觉。永远的白瑞德,深邃眼睛,和两撇胡子,是经典难忘的——费雯丽自然不在现场,他来香港出外景,女主角苏珊希活(Susan Hayward)打抚养权官司,没去,只来个替身。葛兰轧个渔家女角色,花絮还说她和顾媚二姝去白瑞德下榻的半岛酒店,和他共进下午茶——两个东方丽人倒不是郝思嘉,演过东方随风而逝的,是林黛,可能抽不出身来。李丽华要是更早一点,她也可以是乱世佳人。根本任何时候的电影圈,谁当行,谁就可以演任何角色,历代名女人信手拈来。1950年代初期,她也有一种左派进步的洗礼:龙马公司那几部片子,就有社会控诉的色彩。

留下1952年的画报正是证据,电影多半是《误佳期》。直到男主角韩非被驱逐出境。这一张张画报封面,有其共同点:李丽华依然美丽,不管是穿新婚裙挂,还是西式婚纱,有一样的不可逆的记号,她好像被嘱咐,要拨开刘海,露出额头,而美人是美人,额头却是惊人的光亮亮。其中一本李丽华画集,大特写就是她近乎护照相片的大头,还包括了她的大额头。那时她也想做时代的社会进步女性吧,进步的意思是逐步将艳媚的部分抹去,慢慢走向刻苦耐劳。里面特别注明四部佳片:《误佳期》《花姑娘》《诗礼传家》《火凤凰》,都是揭露世间黑暗的题材,她正好要当个铁铮铮力顶半边天的女子。忽然,也就嘎然而止,同时期的《新红楼梦》,现代奢华极其之能事,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子:高齐眉毛的奶油蛋糕,摩登林黛玉的诞辰呢——高挑身材,泥金旗袍出现,当时若有彩色片,应是叫人惊艳;多年后,此片出土,在资料馆亮相,可惜无缘一睹。

李避开意识形态的路线问题,走向另一边的花红柳绿,良辰美景正等着她。后来的口述历史,也是流利地娓娓道来,也没闪躲。当时浑然不觉,回忆起来,是珍贵如金的几年,50年代初两三年,她自认被蒙蔽,露出赤裸裸的丽华式额头,惊觉之后即收起来。就多了一簇云鬓,遮住了。恢复有个时期的丽华,她曾演过马徐维邦的《寒山夜雨》,还是《不如归》?那个造型媚丽慑人,吊梢着眉毛在抽烟。她偶尔演蛇蝎美人,也是颇为像样的。是不是“思之极恐”?她的漫长的电影史很是吓人,只这段时候,便够细细回味,如果轻描淡写,即会被刻意淡出了。历尽风霜的人只想被小看了,省了几许的恩怨情仇,能简单就简单,索性剩下后期饰演胡金铨的迎春阁之风波,让人厌嫌这老板娘老得不忍卒视。接下来的《妈祖》,她饰演观音,令几岁的我迷恋至今,她的庄严宝相才不过出现瞬间几次,却震动孩童,天上菩萨就是她这个样子呵。(而她是虔诚天主教徒,那个年代不会宗教敏感,演戏是演戏,总归是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