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璇在《月下的祈祷》里唱到:“流亡犹载道,兵器何日消,但愿烽烟靖阴霾扫,承平的景象早来到。”其实自有历史以来,世界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和平”过。“明月又向人间照,我对着明月祈祷,但愿蔬菜肥,稻粱高,荒芜的田园在整造,但愿蔬菜肥,稻粱高,荒芜的田园在整造。”曲末这段歌词是多少人盼而不得的心愿。
忘了是1971还是1972年第一次知道“南京大屠杀”,那天和祥春一起逛书局,在友联的一堆促销书里,找到一本二战的纪实画册,据称相册里许多惨不忍睹的相片,是侵华日军随军记者拍下的,包括抛起襁褓中的婴儿,用刺刀刺杀。50多年来,也看了许多相关的书、电影和视频;直到8月9日国庆日当天在哈尔滨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虽明白电影免不了艺术加工,仍不由自主地感到悲伤和愤怒。
抛开历史的部分,影片其实企图描述普罗大众在乱世求存的心态。有人身不由己,有人苟且偷生,有人尽力留下血的铁证,希望昭告天下,唤起世人的关注和支援。影片开头,有军人强抢平民衣服企图掩盖身份,有爸爸硬把孩子塞在坦克上别人手里,听着孩子声声呼唤爸爸,高声回应:“儿子,你出了城就不会死!”危难中孩子的命比自己重要。而故事中,把通行证篡改后让给相馆女主人及孩子的阿昌和林毓琇,患难中尽显人性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