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刹就设在一条后巷,沿着后巷摆着许多小摊位,各摊位的帆布遮顶相互重叠,炎阳天挡住阳光,下雨天挡不住雨水。周围总是昏暗中闪烁着煤气灯微弱零星的亮点,地上总是湿漉漉的,空气中总是弥漫着一股腥酸味。买菜的多是挽着菜篮的主妇,大多脚踩木屐,吱吱咯咯的脚步声和摊贩的吆喝声是吞吞吐吐的背景音乐。

月仔芳在巴刹开个卖干粮杂货的小铺。小铺是嵌入店屋后墙的一个很小的隔间,对着后巷有活动铺板可以开关。干粮杂货,林林总总,都个别装在小布袋里,袋口打开,沿边上卷褶,干货在袋口以上堆尖,袋子整齐有序地,从铺前向后作梯级排列。铺子左右两侧和后边的墙面,有浅浅的木箱堆叠成的架子,从地上往天花板叠得老高,瓶装的油酱醋类摆架子上。天花板吊下来许多直钩子,挂着纸袋塑胶袋的其他干粮;间中有一盏煤气灯,若隐若现。那铺子确实很小,除了货品摆设,就剩下正中一个小空间,足够摆一张高凳子。月仔芳就坐在高凳子上,一般买卖,她都能坐在凳子上完成交易,取货,称重,装货,收钱找钱,不用离开座位。

月仔芳那时也就三十出头,红润的圆脸上似乎泛着水粉光,耳垂有珍珠耳饰,双腕各有个翠绿的玉镯,颜色亮丽的花布衫裤。算不上丰姿绰约,但也许是经常久坐不动,把身材,包括脸蛋,都养得圆胖,看上去堪称福相。梯级上的干货袋子,一级一级,一圈一圈,看去活像是个莲花座,木箱架子上的瓶子乍看像是一尊尊佛像。没有顾客的午后,月仔芳高高坐在铺子中央,静默地闭眼打盹,那架势,仿佛莲座上打坐的一尊佛,叫人敬而生畏。可实际上月仔芳不属于佛系,连信女都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