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一位农夫原本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天天拿着锄头巡田看水,逍遥自在。一天,他挖地时突然“铿”地一声挖到一个瓮,瓮里竟有一尊金罗汉!他把金罗汉拿给金匠鉴定,金匠说:“这是纯金的金罗汉!”又说:“有一尊,一定还有其他十七尊,如果十八尊都能收集到,那就是价值连城,你几辈子都用不完的钱!”
农夫回到家后,立即不眠不休地挖,把全部的田地挖个天翻地覆,一心一意只想挖到另外十七尊。一天天过去,他为了挖到金罗汉,几乎全心意投入,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坏,从前逍遥自在的日子,离他愈来愈远了。
邻近的人看到他这样,劝他又不听,只能感慨地说:“以前农夫什么都没有,过得自在,现在有了一尊金罗汉却寝食难安。那是打开了欲念之门啊!”
世间许多人还不是如同农夫一样?欲念之门一打开,无止境地追求,心中就充满无尽烦恼!就像翻动了一湖水,水易止,然而欲念却像狂猿野马般难以遏止。
·修身
我们修身要严,莫使造诸恶;我们修心要密,莫使生欲念。然而,这又要如何做到呢?可以先通过八个层次了解“欲”:一、无欲谓之圣:一个没有欲念的人,他们对于衣食住行,只要能遮身充饥即能满足,如颜回,孔子见他生活窘困,在路旁放一锭金,并写上:“天赐颜回一锭金”,颜回看到黄金不动心,只写下“锭金不付命穷人”便走了。圣人因能知足,故能守节不被利欲所诱。二、寡欲谓之贤:贤能之士,因其寡欲不多求,所以不与人争名求位,不为权势利益所惑,他们不屈于胁迫,不委身事恶,更不以自身的喜好对事物做出不公的判决。
三、淡欲谓之士:古代的读书人,日常行谊不忘先贤之道,能以淡欲为治身之本,故能无执地面对世俗名利。当然,现在教育普及,所谓”淡欲为治身之本”,也不应只限于读书人。四、离欲谓之僧:世间的欲乐,皆为苦海轮迴之本,如果我们能摒弃世间五欲的枷锁,远离一切贪爱的执着,断绝所有声色的追求,而进入心灵自在的境界,我们谓之为僧。
·徘徊
五、贪欲谓之痴:众生每天劳累奔波,除了满足衣食住行所需之外,所谓“衣食足而思淫欲”,甚至“财色名食睡”无有餍足。但当人们得到了情感、权位、财富后,真的就会快乐吗?众生愚痴,看不到欲望如无底深渊,因此在欲海浮沉。六、多欲谓之凡:历史上,许多功名场中之人、坐贾行商之流,为了求名求利,不惜曲躬谄媚,成为悖理忘义之徒;为了贪财贪色,泯灭道德良心,成为欲望的奴隶,就如朱熹所说:“欲之甚,则昏蔽而昧理义”,所以多欲谓之凡。
七、逐欲谓之邪:《韩非子》:“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人一有了贪欲,就会想尽办法来满足自己,为了达到目的更会不择手段,因而生出种种邪念,所以逐欲谓之邪,以及八、纵欲谓之狂:社会上,凡犯下杀业、偷盗、淫秽的罪刑犯,大都是因为纵欲所致。如果我们放纵己欲,为所欲为,就会引发成为伤人的利剑、火聚、毒器,所以纵欲谓之狂。
现今社会,一个人要完全没有欲望是不可能的,然而,徘徊在欲念之门时,我们可以多思考,是否要成天被欲望所驱使,导致身心不安呢?所谓“纵欲谓之狂”,我们不得不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