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北宋时,苏轼曾多次被他的政敌章惇迫害。一次,苏轼被贬到了海南。当时的海南是荒野之地,经常有毒蛇出没,还被瘴气包围,当地居民大多是黎族人,没有汉化,过着原始般的生活。那一年苏轼已62岁,章惇想让他老死荒野。苏轼也自觉凶多吉少,一到海南便写信跟家里人交代后事。
苏轼开始时每日跟着当地人吃芋头喝白水,不多久就瘦骨伶仃。当地恶劣的气候及环境,一直折磨着苏轼的身心意志,但苏轼没有倒下。时局变迁,在苏轼被贬海南的第三年,宋哲宗驾崩,宋徽宗继位,朝廷大赦天下。65岁的苏轼得到诏命,终于可以离开海南。这时候也传来消息,当年加害苏轼,并把他流放到海南的章惇,却被罢免了。
章惇的儿子,担心苏轼报复他们一家,就给苏轼写信,希望苏轼能放过他们。苏轼不仅没有报复章惇的想法,反而给章惇寄去药方,要他保重身体,争取早日跟家人团聚。苏轼在给章惇儿子的回信里写了这样一句话:”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意思是:“既然是过去的事情,再说又有何益处呢?” 苏轼与章惇恩怨纠葛长达四十年,然而,最后苏轼不念旧恶,一笑泯恩仇,还关心章惇的困境,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胸襟和气度。
·二箭
做人处事向来是一门难修的课题,也正因为如此,可以考验我们内心面临境界的力量有多少。生活中我们的嗔恨心从何而来?大多都是从觉得“被别人害的”人而来,这时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为了爱自己而开始损害别人,佛陀教导的道是:我们修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做到不去伤害别人。
佛经有个比喻,当我们被别人射中一箭,也就是比喻被别人害的时候,我们要记得:不要再射自己一箭。意思是说,不要再自己伤害自己,在心里胡思乱想,甚至要一心报复,最后只会让自己受到更多伤害。对于已经发生的伤害,那是别人害我们受到伤害的,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我们不要再让自己受害。这听起来消极,其实是积极的,我们唯有放下,从痛苦中找到自己,才能有前进的希望,要不然输掉的可能就是自己的整个人生,也徒增业障。
·苦厄
人生有八苦,其中”怨憎会苦”就是遇到不如意的人、事,由心中生出怨恨、气恼,所以苦不堪言。当”我与心”之间,贪嗔邪见、忧悲苦恼,怎么不会苦上加苦呢?所以,人生的苦既然是由”我”而来的,如果我们要想度一切苦厄,就必须让”我”空无执着。能够照见五蕴皆空、显现般若智慧、明白人我无间、融合物我一体,才能够淡化和解决我与物、我与境、我与人的关系。宽恕别人很难吗?其实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却能化戾气为祥和、化丑恶为善美。
一颗心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让它装下了仇恨,便装不进太多的爱与慈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