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邀出席金门国家公园成立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得以再访金门。三天满满的会议日程,主办机构周到细致的接待,多样的讨论参访议题令人难忘。以往参加的学术会议大多是以本专业或是特定研究领域为主题,这次会议的主办方是金门国家公园管理处,由台湾师范大学海外华人研究中心执行,主题围绕着金门,意外地学习到各领域顶尖学者围绕金门所展开的研究。除了我所熟悉的村落民居保护再利用与东南亚金门社群,还有生态保育方面的课题,包括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水獭、栖息地的物种、民俗常用的植物,也有永续发展与经营管理的探讨,水下考古与山林步道的研究等。
有关金门的议题中谈得最多的是冷战,两位重量级的主旨演讲人宋怡明教授与川岛真教授是这个领域的翘楚。巧合的是,由于8月23日台湾公投而将最后一天的参访提前到该日,我们在这一特殊的日子参观了823战史馆。这场爆发于1958年8月23日的炮战引发两岸持续多年的战事,被称为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彻底改变了金门的命运,军事景观也成为金门国家公园保育的重要一环。
在金门国家公园管理处黄子娟副处长亲自讲解下,加上郑瑞昌处长与江柏炜教授的补充说明,让我们对于金门所经历战争创痛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了解到部分军事设施由军方向国家公园移交后,使得军事类展览与设施再利用得以转型,从建馆初期单一的国家军事战略角度,到关注普通战士与在地居民所遭受的创伤与韧性。展览也呈现冷战对于民生的影响,如今的金门特产——高粱酒与钢刀,都是战争的副产品。金门岛承受了几十万枚炮弹(包括宣传炮弹)的轰炸,遗留的弹壳碎片成为岛屿的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