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春秋战国时期,赵宣子在首阳山打猎时看见一人非常饥饿,就上前去询问情况。那人说:“我已三天没吃东西了。”宣子就将食物送给他吃,可他却留下一半。宣子问为什么?他说:“我离家三年,不知道家中母亲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宣子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的饭和肉。后来有一次,晋灵公想杀宣子,其身边的武士灵辄却拼死保护宣子。宣子问灵辄原因,灵辄说:“我就是当年被您救济的那个饿汉。”

这个知恩图报的故事后来成为典故,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就引用了它:“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从古至今,华人对于恩有着独到见解,这从恩的字形就可以看出来:古”恩”字如一人双手作捧状,屈身恭敬态,表恩惠感谢之义,又下部如心形状,表恩从心中流出,应真心施恩,诚心报恩。恩字本义为恩惠,《说文解字》中说“恩,惠也”,《礼记》中有“恩者,仁也”,由此引申出恩情、感恩等含义。

·互利

要把人做好,先要学习报恩。从童年时在家里让父母欢喜,这是报恩;在学校里读书,对同学、朋友服务,这是报恩。甚至于老师教我们的,也不要嫌这个那个教得不好,所有今天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物,不都是那许多他不服气的老师,把他教到成功的吗?为什么对老师不知道感恩图报呢?

有些人光是享受人间的所得,自己还要产生种种的不满,不知道彼此有互利的关系,做人的道德这样欠缺,要想将来在国家社会里出人头地,就是做到怎么大的官员,那也都是官僚,经商者也充其量都是奸商。

恩惠就像流水,自上而下,顺向而行。因此我们感恩的方法,便是顺向往前推动;换句话说,要做到承先启后。我们要有这样的观念:把从前人所受到的恩惠,再传给后人,绵延不绝。而当我们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要感恩让我们有机会付出。所谓教学相长,利他便是利己,在学习的人得到利益的同时,教授的人也有所成就。

·落实

真正的感恩之情,也应当被落实为报恩的具体行为:感恩父母之慈,还以孝;感恩友朋之亲,还以义;感念夫妻之情,还以恩;感念祖国之恩,还以爱。然而,一种米养活百种人,有的人懂得感恩图报,有的却比野兽还要凶狠,就是无法体会他人的恩德,只会记得别人不好,这其实就是善变的心在作祟。很多人都要历经劫难才明白一个道理:有感恩的观念,是智慧的财富;有感恩的心灵,是丰富的宝藏;有感恩的习惯,是做人处世的榜样。

人如果不能时时心存感恩,其心胸必狭隘,也难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