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信息:经济学界对”善意是否能创造价值”的疑问,随着行为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已有明确答案。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曾指出,人类行为并不是纯粹利己的选择,而是结合价值、关怀与理性的多元化结构。研究也发现,企业若具备“社会责任”与”道德治理”意识,不仅能降低员工流动率与交易风险,也能提升顾客信任与品牌价值。
牛津大学研究指出,对环境、社会与治理有明确承诺的企业,其长期股东报酬率平均高于市场基准。从交易成本理论来看,若制度设计能依靠彼此信任而非监督与惩罚机制来运作,则整体经济成本将显著下降。因此,当善念广泛存在于市场参与者之间,将形塑出一个更稳定、效率更高的市场生态。
也就是说,善念不只是一种个人选择,而是一种心理力量、一种社会策略、一种经济逻辑。许多人以为,善良的人会吃亏、商场如战场,但这样的观点忽略了时间的维度。善念或许在短期内不见得立即带来利益,却能在长期中累积出稳固的人脉、信任与内心稳定,而这些正是富裕与幸福人生的基础。
·三好
我们通过在生活中实践“三好”(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一定能够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心灵得到净化,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喜乐。不要小看个人善意的力量,这可以逐渐改变社会风气,让社会充满温暖、关怀与和谐。善意和慈悲,本来就应该是一个社会的普世价值,这也能促进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与尊重,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简单地设想,我们能在生活中给人家一些善意和帮助,人家记在心里,当然也会回报善缘,一个善因缘带动另一个善因缘,久而久之,我们也会清楚,哪些是好事,哪些是坏事,就会正派行事,不会迷失。
·受报
很多人日复一日在名利场上你争我夺。现在的社会大环境,许多人看到大家想要的我也想要,以为很多人要的,就一定是好的,所以抢着要,但却从来不去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以佛教的观点来看,人生的目的,凡夫是来受报还债,佛菩萨则是来还愿;如果知道人身难得,能够知善知恶、为善去恶,人生就有了意义;如果又能进一步积极奉献、自利利人,这就是人生的价值。
所谓“受报”,那就是我们须要为我们所造的、所做的、所想的、所说的行为负责任。我们的生命,无非是自作自受;过去世造的因,以及这一生的善行、恶行,结合成现在这样一个人生,便是生命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我们可以许愿自己在这一生中不做坏事、不投机取巧,尽心尽力展现善意创造价值,那么,即使这一生做得不够好也没关系,因为还有来生可以努力。这样的人生,就有意义和充满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