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同行常常问起新加坡的广告市场状况,最关心的无非是:广告公司在这里的生存空间如何?客户资源又是怎样的?几十年来,我给出的答案都差不多:要在新加坡存活,国际广告公司往往需要具备区域办事处的功能和团队,依靠一定规模的跨国客户业务,日子才能好过一些。而无论是本土还是国际广告公司,只要握有稳定的政府广告预算,也能维持运营。原因很简单:跨国客户带来稳定性,政府广告则具备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付费流程。

我刚入行时接触到的第一个政府客户,是1983年的“讲华语运动”。那一年的主题是“我会讲华语”。最近偶然在网上搜寻时,发现当年的两张海报竟然还被收藏在国家档案馆,颇有时光倒流的感觉。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政府客户,是1996年在李奥贝纳广告公司(Leo Burnett)任职时接触的新加坡空军部队。虽然参与时间不长,却因能近距离参访空军基地、拍摄宣传素材,留下了难得的记忆。那是广告工作独有的际遇之一。

时间跳到今年6月初,我收到一位公关界好友的邀请,参与她主导的一个传播项目:社会及家庭发展部(MSF)的反家暴宣传运动。我的任务是负责户外文宣的概念、设计与执行。这位好友在新加坡公关界口碑极好,且与客户合作多年。当我看完她发来与亚洲新闻台(CNA)合作的反家暴纪录片后,便毫不犹豫答应参与。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广告项目,更是一份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