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公司的投资组合里,有一家在美国加州经营钢缆的公司。公司的规模不大,年销售额不到两千万美元,但人少事也少,每一年都有利润,是闷声发财的那种企业。公司属于贸易商,主要赚的是大量买,小量卖,数量上差别的毛利,其他的利润来自服务,例如切割和运输。

采购的钢材来自亚洲不同国家,一般风平浪静,但凡有反倾销投诉,美国政府会突然将某些产品的进口惩罚性关税率提高。为此,只要资金足够,公司会提早采购大量的库存,除了在量上有价格优势,在关税提高的时候还能向消费者酌量调高价格,无端变成额外的净利润。通常过了几年,调查并无倾销此事,进口关税率就会调低。有趣的是,海关会把当时多征收的关税连本带利返还,这部分的利益公司不会和消费者分享,直接存入股东口袋。

高中读经济学的时候,了解到新加坡除了社会和环境的需要有特定的进口消费税之外,并无其他关税。一个国家征收关税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保护国内的弱小企业,或者阻止大量进口货物以低于正常成本价涌入扰乱内部市场。服兵役的那段日子,为了装备自己未来的技能,工余时上了国际贸易课程,才知道每个地区的海关有一套产品种类编号“正常”价格的资料库,用来对付报备不合理低的进口价,是道和魔的对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