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的秋风姗姗来迟,9月中旬仍然热气蒸腾,大闸蟹自然未能如约而至,满城寻觅,最终只在一家小馆子里尝到了秃黄油拌面,但蟹黄不够新鲜且滋味寡淡,不免心生失落,此后数日,这未竟的滋味愈发萦绕心头,成了亟待抚平的执念,挠得人心痒痒;倒是往日总是大排长龙的云贵餐馆恰巧有了空位,让我在两年之后终于得偿所愿。可那曾经心心念念的名字,在满足过后,却在三日之间便已渐渐模糊淡忘。这莫不是美食对于蔡加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的绝妙诠释?

上世纪20年代,苏联心理学家布卢玛·蔡加尼克(Bluma Zeigarnik)发现,服务生总能清晰记得尚未结账的点单,而一旦账单结清,便迅速忘却细节。未竟之事,总会在心底积蓄某种张力,人对缺憾的执念远胜于对圆满的满足。最能诠释蔡加尼克效应的,莫过于初恋——它往往甜美却仓促短暂,因为未能圆满反而愈加铭心刻骨,甚至令人终其一生难以释怀。就像未完的剧情往往更牵动人心、吊人胃口,而完结的剧集则注定渐渐被淡忘。

无缘尝得的美味,何尝不是一种未竟的遗憾?那些失之交臂的美味佳肴,在想象中被反复描绘,最终凝固为完美幻象;真正吃过的餐馆与菜肴,味道的记忆却会随时间逐渐褪色。圆满的一餐终成回忆,未竟的滋味却化作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