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后,外地友人送我大型歌书《上海老歌名典》,里头网罗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上海50位作曲家的三百多首老歌,由创作《玫瑰玫瑰我爱你》、《夜上海》等名曲的陈歌辛之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创作者之一的陈钢主编,歌书厚达3公分,424页。书中除了脍炙人口的曲目,还有词曲作者以及原唱人的生平事迹,主编在书前留下序文——《给历史的一份答卷》,为老歌做了适当的评价。
近日,老歌一词不时在我脑海挥之不去。这缘于一两个月前本地媒体蹦出一则新闻:电台某频道停播了老歌节目,迅速引发热议。新闻出街翌日,电台来消息:老歌节目继续。舆情不再续燃,仿佛一切都没发生过。管它老歌是否有市场,老朽们心头就是余悸盘绕,不知余震何时再来忽悠。
歌无新旧,只有好坏,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就留下来。中国已故学者文怀沙直言,出版《上海老歌名典》是抢救上海老歌的明确信号,于是他直呼“老歌无价”,《南屏晚钟》作词人陈蝶衣则以“老歌不老”遥相呼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