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舍卫国有一座清净广阔、茂盛的森林,佛陀常带弟子们到森林里修道。很多信徒闻风赶来,并带来很多供品。不一会儿,供品充满林内,佛陀虽不需要这些利养,但利养却追逐佛陀而来。佛陀为了怕随从的弟子被利养所诱惑,因此,集合所有比丘,然后说道:”利养是修道最大的障碍,就是已证得初果的人,也会被它所诱惑。我们千万不要贪求利养,对于名利、恭敬,要看做障道法,应淡而处之。”

听了佛陀的教示,有些比丘不解地问:“我们有了名,布教说法不是更有人要听吗?有了利,做事不是更方便吗?受人的恭敬,不是更会有人相信吗?为什么说利养是障道法呢?”佛陀解释:”名闻、利养、恭敬是修道的三关。其害处能够破持戒的皮、禅定的肉、智慧的骨、微妙善心的髓。”

这时,又有一位比丘问佛陀:”名闻、利养、恭敬既然对人只是破坏而无益,从此以后,我们只要三衣一钵,依阿兰若法修行。”这位比丘的话刚讲完,所有人都起来请求佛陀准许。佛陀看见大众的真诚,欢喜地说:”依照阿兰若法修行,这是少欲的法,不是多欲的法;是知足的法,不是不知足的法;是乐静的法,不是喜欢热闹的法;是精进的法,不是懈怠的法;是正念的法,不是邪念的法;是定心的法,不是乱心的法;是智慧的法,不是愚痴的法。”

·障道

我们在生活中修行,要警惕因世俗名利而产生的贪执心,这会成为修行的障碍。有些人行善,觉得可以做功德,又可以扬名,是很好的事,然而,处理名闻利养需要辩证的认知,既要承认名声和资源对行善和弘法的积极作用,又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重点在于,避免在不知不觉中将名利视为”目的”,而行善及弘法反而变成了”手段”。

处理名闻利养的关键,一定要运用智慧,一颗清明心避免被名利所缚,成为障道的因缘。

·三等

我们应以慈悲心行善,此慈悲心不应参杂太多的个人名利,这是修行重要的一环。所谓利,应要求善利、净利。如果求名反辱,或是为利而造下恶缘,那实在划不來。我们要把善法落实在人间的社会,把善法送到每个家庭里,让每个家庭都能接触慈悲之光、智慧之光。在这个过程中,为人带来温暖之余,要让人人都能身安、心安;而安心,就在于少欲。行善和少欲知足之间要有度,不要因此而产生强烈的欲望而贪得无厌,就能够安自己的心。

安他人的心是一种菩萨行为,也是一种慈悲愿心,发起悲愿来福利众生,为他人谋求福利;上等人能安心于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但行善还是能有个度,这都对提升人品有帮助。而下等人只知安心于名利物欲的追求,这其实就有背行善的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