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信息:一般人的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受行销手段的影响。广告总是以吸引人的方式告诉你:“这是你需要的!”比如,看到某品牌的耳机广告,搭配上跑步场景、动感音乐,消费者会产生一种想法:如果没有这副耳机,跑步就会毫无乐趣。然而,这其实是广告植入的巧妙心理学在作祟。
行销手段常见的技巧包括:一、制造紧迫感:“限时优惠”、“只剩最后一件”这些话语会激发消费者的错失恐惧症,让人迅速下单;二、打造完美形象:透过梦幻场景让产品看起来像生活必须品,让消费者不自觉地感觉“有了它,我的生活才完整”;三、折扣迷思:当消费者看到半价优惠,大脑更关注的是“省了多少钱”,而不是“我真的需要这个吗?”理解这些手段的目的,让我们在购物时拥有更多判断力。
另外,在每次购物前,不妨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帮助理清这笔消费到底是“必要”还是“想要”,例如,我们可以自问:真的需要这件物品吗?如果这件物品消失,是否会对生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例如,牙膏用完了,显然需要补货;但想购买某款最新潮流的香水,可能只是一种虚荣心。我们也可以告诉自己:是否可以等等?给自己设置冷静期,避免冲动购物。如果过了一天,仍然觉得需要,这笔花费可能更符合“必要”。
当我们能更清楚地分辨“想要”与“必要”时,下一步就是从“必要”的花费中找到更多满足感。例如:提升基本物品的使用体验:与其每月花钱在外吃饭,不如学会做几道简单的健康菜色,让家里的餐桌变成享受生活的地方。分清“想要”与“必要”并不意味着完全压抑消费欲望,而是帮助我们在花钱时更有意识、更有方向。
·量出
什么是须要的、什么又是想要的,一般人或许很难分清楚,因为看起来好像很多东西都是“须要的”。但从一个有生活智慧的人来看,以一个观念来衡量是没有错的,这就是“量入为出、量出为入”,这样,就会让我们思考︰如果没有某样东西,是不是就不能生活?还是照样能够生活得很方便、自在?而有了这样东西,是不是就会让人看得起,或人觉得你很有地位?若是如此,就变成了虚荣,表示这件东西并不一定是须要的。
然而,在现代社会,非得要标榜自己“清贫”来表示清高也是不对的,重点在于,不要为了虚荣心而加重自己的经济负担,或者甚至萌生犯罪念头,这就是“扭曲”的消费观了。
·知足
生活中,我们要时时观照自己的思想看法合不合理,思想看法只要合理,凡事都会顺利;如果不合理,就会很烦恼。“想要”就是贪欲的烦恼,“想要”的可以不要,“须要”的不是问题。贪欲如水,不知控制,而任由物欲横流、四处流窜,不仅危害了社会自然,最终也会殃及自己及后代子孙。
那么我们要如何来管理贪得无厌的心?懂得知足,就可以让我们远离贪婪、比较的心。如《太子瑞应本起经》所云:“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无为第一安。”幸福安乐,不是取决于我们拥有、占有多少,而是能有一颗知足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