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后人称为诗圣的唐朝诗人杜甫,靠动人心魄的诗篇累积盛名。他忧国关怀社稷、仁民爱物,悲郁愁苦,成为千百年诗人的典范。《登高》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充分展现出他壮阔的格局、沉郁的心境、扎实的遣词用字功力。

《登高》这么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经历了开元盛世,目睹安史之乱的过程,怀抱壮志,却仕途坎坷,长期漂泊,理想无法实现。

盛唐各种艺术繁荣发展,少年杜甫适逢其盛,培养了他锐敏的艺术感受力,直接影响他的诗歌创作。后半生备尝生活艰辛,亲身体验民间疾苦,满腔悲愤写下忧国忧民诗篇。《登高》是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第二个秋天,登上高台有感而作,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他把内心沉郁悲凉的感情,概括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对句中,感人至深。尾联也以对结,“艰难苦恨”不但指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困境和不幸的身世遭遇,也兼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民生凋敝、生灵涂炭。时势艰难才是他潦倒的根源,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便跃然纸上。

·共处

在生命旅程,我们经常说:“等达到某种成就时,我就歇息了。”但往往又想再往更高的目标攀升,直到摔了个大筋斗时,才抚痛自问:“究竟什么才是高?什么才是大?什么才是美?什么才是好?”眼底的皇陵雾霭瀰漫,遥想长眠于此的九五至尊,虽然生前拥有最高地位、最大权力、最美江山、最好生活,而今却剩下黄土一抔,与四周一望无际的田野、葱茏翠绿的树林比起来,何其渺小!

田野、树林何曾想拥有过什么?但正因为它们无欲无贪,与天地万物和平共处,所以它们永远拥有一切。佛家要我们打破高下、大小、美丑、好坏的二元观念,正是要我们以不执不取、和光同尘的胸怀,在涵容世间的同时,超越一切的对立,这才是最无上的境界。

·基础

高处是众人瞩目的焦点,在高处如果没有高超的道德、智慧和人望,就是别人也会把你拉下台,因在高处不容易立足。在高处,我们仍要能看得清楚基层的群众,重视低层的基础,在高处才会感到安全。金字塔虽高,也要下面的基础厚实,才能高高耸立;假如没有基础,高处就会充满危险。所以,希望做高官、享厚禄的人,要准备好装备,以免到了高处不胜严寒,那就迟了。

“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要想登高,须要有阶梯。人除了具备各种条件、能力以外,尤其重要的是,在人格涵养上要能够高高山顶立,也要能深深海底行;能高能低,能大能小,自己能量足,哪会不能登高望远,一览天下尽无余呢?

高山上的植物,都是能耐严寒;高山上的动物,也不是跟你比大,而是比牠耐寒的精神力量。人往高处爬,水往低处流;如果想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就必须要能禁得起高处的严寒和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