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善书,书中主角俞良臣出生在明代嘉靖年间,原是乡里看好的明日之星,十八岁就高中秀才。然而他的好运却到此为止,此后七次应考举人,都名落孙山;所生五子四女,仅存一儿一女,儿子又在八岁走丢;妻为儿女夭亡哭瞎眼。凡此种种,与他从年少即积极行善形成极大的反差。
他心生怨恨:如果世间果报颠倒,天理何在?从四十岁那年开始撰写抗议表文,祈请灶神趁回天之便代为转达。结果是石沉大海,天界全无反应。天界尽管不理睬,俞良臣不屈不挠,持续年年上表。直到四十七岁那年除夕,灶神终以隐士的形象现身。
灶神开门见山,直指他“意恶”太重!所谓善行,只求表面虚名,偏却理直气壮,怨天尤人的恶气沖天。俞良臣不断强调自己多年来“誓行善事,恪奉规条”的信念。灶神答:“是,规条确在,但阁下不过随意敷衍,作表面工夫,不曾落实于心。自以为恪守的规条尚且如是,遑论其他?”
灶神继续说:“反倒是独处时,见君之‘贪念、淫念、嫉妒念、偏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种种恶念,盘根错结,不一而足。召致天罚只是必然,祈求天佑岂非妄想?”俞良臣听后,猛然觉醒,决定改号“净意”,其后的改过迁善是一条漫漫长路,如此真心行善三年,他的转机到来。先是因大家都赞誉的厚德,得以随同乡的高官远赴京城,之后一连串戏剧性的改变:先是中举、中进士;一天拜谒宫中的杨公时居然遇见失散多年的儿子,那个已走失八年的男孩。
俞净意携子返家,盲妻抱着儿子悲欣交集到血泪俱下。儿子一边啼哭,一边捧起母亲的脸,意图舔去母亲眼中的血泪──俞妻居然重见光明!天理昭彰,报应不爽。善报的神迹具现至此,俞净意再无心仕途,带着妻儿回返故乡,全心投入己立立人的善业。
·运转
好运不会从天而降,生命里所有的时来运转,都来自于人心驱动的一言一行。有些人遇到困难,就归罪于风水或是自己的名字不好,又或是不获上天眷顾,然而,风水换了,名字改了,我们的思想、行为不改变,结果还是一样的。
与其相信命运,不如改心──将嫉妒心改成尊重心,将嗔恨心改成慈悲心,将贪欲心改成喜舍心,将排斥心改成包容心,将计较心改为随喜心;心念改变,当下就已改变命运的方向。世间万物都有因果,行为会影响作为,态度决定日后的高度。知恩报恩者,天眷顾;孤恩负德者,天难容。善意和好运环环相扣,恶行与报应脉脉相通。我们得到温暖,再予以回馈,人的磁场就是干净明亮,贵人好运自会被吸引而来。
·消业
什么才是我们消业的武器呢?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是我们的武器,忏悔发愿、广结善缘、作务培福乃至受持五戒十善等,都是我们的武器;只要能增加我们内心的善法,使我们懂得与人为善的,都是武器。就像一把盐,放在水杯里,味道会很咸;放进恒河里,咸味就会转淡。滔滔恒河,就像我们的善念,只要内心善的力量增强,恶业自会转弱;恶业弱了,福报也就来了。但过去所造的业要一下子消除干净,并不容易,所以要发大心及恒长心;只要肯发心,凡事无所不能。
消业,也像在播种。过去播下的恶种子,固然会遇缘受报;一旦播下善种子,也不会凭空消失,必定会有收成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