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标题可能让读者们以为内容与一趟荷兰之旅有关,但其实“去荷兰”是英文“Go Dutch”的直译。意思是分摊费用,主要用在一些人聚餐时的一种安排。
“去荷兰”怎会有这种含义,一说是源自英国与荷兰曾经交战的时期,英国人不怎么喜欢荷兰人,分摊费用对被邀请用餐者并不礼貌,这样的“荷兰邀请”(Dutch Treat)是含嘲讽意味的。另一种说法是它源自一种分上下两半的“荷兰门”(Dutch Door),代表平分费用,但按个人消费的分摊与平分毕竟有差别,此说不一定可能。
年轻时有过一次难忘的“去荷兰”经历。那时,穷学生在暑假独自背包到维也纳旅游,主要目的是往该市著名的歌剧院看歌剧。可买到便宜的“站票”,却必须在演出前数小时就开始排队。是在第一天的等待中与排在前面的几名瑞典年轻同好交谈,成为朋友。连续三天排队看了戏后,他们提议临别前早上郊游,并“去荷兰”共进午餐。一桌人用西餐,各点各的;最可爱的是侍者会根据每个人所点的逐一收钱。当时都用现款,每人所付的如要找零,手拿小钱包的侍者马上就可以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