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20岁那年,徐悲鸿满怀理想,从老家来到上海打拼。但偌大的上海没有他立足之地。他身无分文,好在认识了黄警顽收留了他,与他同吃同宿,解决了燃眉之急。后来,徐悲鸿意外结识上海一位富商黄震之。黄震之欣赏他的作品,极力将他引荐给出版社,徐悲鸿这才得以出版画作,重燃希望。在上海立足后,徐悲鸿还想要继续精进,考入震旦大学。可高昂的学费让他望而却步,黄警顽和当时已经破产的黄震之却给他打气,愿意资助他学习读书。
徐悲鸿感激不尽,考上大学的那天,他拿上笔墨,背上简单的行李就去报到。但新生名单里没有徐悲鸿,只有他为感念两位好友的恩德,改作品的笔名为“黄扶”。功成名就后的徐悲鸿并未忘记两位好友的恩情,他专门为“二黄”各画了一幅肖像画,说明与两人度过一段艰难时光。
世人皆知著名画家徐悲鸿的成就源于他的画马,而徐悲鸿作为美术大师的背后,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支援
恩字是由因和心组成的,好似就在提醒我们要在因地上用心。我们能在顺逆境中照顾自己的心,不被贪嗔痴所牵制,那么我们就能体会因缘的真正道理,而不是时时埋怨一生没贵人相助、没良师益友相携,认为一切收获都是自己的功劳,一切匮乏都是别人的过错,在结果上患得患失,在人情上亏欠了一次又一次。
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曾得出结论:“同样是提供帮助,其中得到感恩的人比没有获得感谢的人,更愿意提供二次帮助。”世上所有的好运,都有因果。我们能感念别人的付出,别人才会为我们付出;我们在别人困难时不离弃,别人才愿意在我们窘迫时再次出手相助。做人不忘恩,做事不忘本,才能在命运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鼎力支援。
·创造
人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境地,心不能忘恩,而且都要保持谦逊的心。因为如果我们能感恩图报,就能得到别人的用心,一旦我们忘恩负义,就莫怪别人对我们收心和死心。有些人做事处心积虑,万般事都要计较得失,这样的人,交不到真心,而我们切记不做这样的人的同时,择友时也要先带眼识人,对方要是懂得感恩,那也必定是可交之友。
“不忘恩”就是一种难有的宗教情操,念念慈悲,是立德、立言、立功之本。有了感恩报恩的行为,也要从孝心出发的修行才算圆满。不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会自觉自省的为他人考虑,用自己的思考和行为稳定伦常关系,创造和谐社会。天地虽宽,道路坎坷,只要心中有爱,心存感恩,我们就会努力做好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