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出版生态里,“文学经纪人”(Literary Agent)或“版权代理”(Rights Agent)早已是成熟体系的一环。作者或出版社将作品交托给经纪人或代理人,由他们洽谈出版条件、争取外译授权、商谈改编版权等事项。在某种程度上,这一制度既保障作者的权益,也让出版社能专注于编辑、策划与行销,使出版链条更具分工与活力,同时提高内容走向国际的效率。经纪人不仅是商业中介,更是文化内容与市场之间的桥梁。
新加坡的情况却截然不同;这里几乎没有专业的版权经纪人或代理机构。多数作者仍直接与出版社接洽,出版社则自行处理版权与授权事宜——有的作家或创作者,直接申请书号,自费找印刷厂排版便开印了。而许多创作者对知识产权(IP)运作与出版市场架构并不熟悉,在创作之外往往也分身乏术;这导致海外授权和改编机会频频流失,本地作品大多只能止步于小规模市场。当“内容”与市场之间缺乏中介桥梁时,即便作品有潜力走向国际,其道路也往往崎岖难行。
由于新加坡市场规模有限,要养活专业作家或版代似乎不现实。若真如此,那更应引入版代,将本地优秀内容带向国际,让更多海外读者得以阅读到优质作品——否则,我们只能在有限的市场和资源中陷入恶性循环,无法突破瓶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