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一位禅僧问药山惟俨禅师(唐代禅师):“人要如何不被外境所惑乱?”药山禅师说:“随他去,不去理会他。”禅僧叹了口气,说:“虽不理他,但他前来骚扰,无法抵抗,如何是好?”药山禅师说:“提起勇气,还是不理他!”
禅僧接着又问:“纵有勇气,但境界围绕在身旁不肯去,二六时(一整天或一整夜的意思)中,总有很大的压力,难以抵御外境。”药山禅师淡然地说:“那你只好随他去了。”禅僧一听,豁然有省,就在这句话里得到入处,欢喜礼拜而去。
·生迷
这世间与道相应的很难,与烦恼相应的很多,虽然说不睬他,随他去,讲时容易,行之困难,甚至是“讲时似悟,对境生迷”。所以,年轻的禅僧问了再三,药山禅师都说随他去,不睬他;如果再做不到,只有沦于万劫不复之地了。不过,这名禅僧反倒因为畏惧而有所警觉,总算找到对治的方法了。
而对于一般人而言,纵观人生的考题又是什么?富裕考的是放下的智慧,清贫考的是安心的功夫。我们都应该“在富足中修炼出离心,在清贫中修炼感恩心” ,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能将其转化为修行净土的道场。
·转境
境界有很强大的力量,有时候,境界能诱惑我们;有时候,境界能威吓我们,甚至可以转动我们,打倒我们,因此处境一定要能淡、能转。处顺境能看淡,才不会得意忘形;处逆境能转化,才不会沉溺谷底;对境要能淡,就能处理境界,淡然平静;对境要能转,就能转迷为悟,转邪为正,转错为对,转暗为明,这一转,所有境界皆在我的心里收放自如。但世间还有声色货利,以及甜言蜜语的赞美,沉溺的话也会让人丧失的心志,所以虽说要淡要转,可精神上、內在一定要承受起严厉考验,才能突破外境的魔考。
一个心理健全的人,他应该随缘,可以随喜,可以随顺,可以降伏环境,而不被环境所降伏,这就是有能力转境。真正有修行的人,能够心随万境转,不管面临什么样的环境,自己都不会受到影响、动摇。所以,“考题”再难,都需要大家以正思维面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