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67岁的阿明因严重肺病长期插管,他的太太每天在加护病房外守着。医生多次提醒:”就算不拔管,也可能很快会走。”太太轻声说:”可是他眼睛还会动,我觉得他还想活。”话里藏着依恋,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依附与否认并存”的状态。

看护者在面对亲人逐渐离去时,常会无意识地抓住任何”还有希望”的讯号。这是一种保护机制,让人暂时逃离失去的恐惧;然而这种希望同时也是一种压力。家属常徘徊在害怕放手太早与不忍让他受苦间拉扯,这样的内在冲突,经常会消耗家属大量情绪能量,若没适时被看见,往往会转化为长期的焦虑或自责。

另一个案例:一位女儿在心理咨商时哭着说:”拔管那天,我签下名字的手一直在抖。直到现在,每晚我都会想,是不是我害了妈妈?”这是看护者常见的罪恶感迴圈。心理学上将这种感觉源于一种全能幻想,一种人以为自己能完全控制生命的去留,因此把所有责任归咎于自己。但事实上,拔管的结果并非单一决定所致,而是病情、身体状况与自然过程的共同作用。看护者之所以痛苦,并非是缺乏理性判断,而是因为爱太深。在心理学上,这是典型的情感矛盾状态。

·用爱

担任看护的人,面对病人一定要微笑、乐观耐烦的服务。不当讲的话不能讲,要鼓励他,让他欢喜。另外,要顺从他的意思,他要坐要睡、要吃什么,都随他的意;就是有哪样食物不能吃,你也要找替代品,即使没有,也要婉转地说明,让他能接受。对有病的人,话不能直说,要说柔软语、欢喜语,态度要温和、尊重,这是很重要的。

然而,照顾过重病亲人,看护者常忽略自己。长期的焦虑、疲惫与无力感,会造成倦怠。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一、自我觉察:每天给自己几分钟,问问:今天的情绪是什么?;二、社会支持:不要独自承担,与兄弟姐妹或医疗团队分享压力,以及三、身心练习:深呼吸、静坐、散步,都能帮助情绪稳定。

最后,看护者的决定,没有对或错,只有真诚的决定。重要的是,当人们在下这个决定时,是否能”符合病人最后的尊严与价值”以及在未来某天回想时,可以大声对自己说:”我已经用心、用爱去做了。” 

面对生命的尽头时,人们无法做到完美,但可以做到真诚,那份真诚,就是看护者最大的勇气与爱。

·正念

生死就像日出日落一般,虽为正常事,但一般人却不容易以平常心看待,我们照顾了这么多年的亲人往生了,如何能豁达呢?然而,人生的聚散无常,就是要让人更珍惜时光、善用生命。我们的生命不只属于自己,更与整个世界息息相关。能够在我们有能力付出时温暖别人,即是温暖自己,也是感恩心的一种表现;我们关怀别人,即是关怀自己。种种生死聚散,都是丰富人生的成长。

我们能够以正念面对死离,通过专注于当下、接受无常和培养慈悲心来处理悲伤和痛苦。正念呼吸练习可帮助我们在当下保持平静,接受事物的无常本质,并认识到生命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培养对已逝者的慈悲心和对生者的关怀,有助于化解痛苦,并以一种更加平和的态度面对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