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信息:岳阳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这座名楼有传世诗文来匹配。而这当中,《岳阳楼记》有着超越的地位,因为作者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文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自我期许,也把自古以来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抱负与胸襟,深刻动人地表达出来。
比较少人知道的是,范仲淹为何会写这篇楼记呢?起因是好友滕宗谅的请讬。范仲淹与滕宗谅是同年进士,交情深厚,受好友之讬,为楼写记乃人之常情,但是,能够打动范仲淹写下这篇千古奇文的,是滕宗谅的《与范经略求记书》。滕宗谅深知,山水之胜须有名楼以见其壮阔,名楼须配上名记才能流传千古,滕宗谅肯定唯范仲淹具有雄才,其文笔足以配上这座从唐代以来的名楼。又因为范仲淹人在邓州(河南省南阳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无法亲自感受岳阳楼之美,随书函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让他能够感受岳阳楼倚山面湖、众水汇流的气势壮阔。
当时范仲淹被贬邓州,与滕宗谅被诬浪费公帑,两人其实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味。但是,范仲淹能够超越个人的悲喜而“宠辱偕忘”,有意藉由这篇楼记来劝慰世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除此而外,更希望仁人志士能够秉着“先忧后乐”之襟怀,共创家国美好的政治理想。
·无我
范仲淹也在《岳阳楼记》中提到︰“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于此表露无疑。而儒家所谓的“天下”,始终以政治为要,因此”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治国、平天下,但事实并不能尽如理想,或陷溺于名利追逐中,逞个己之私欲;或道行不通,只能独善其身,明哲保身。
佛教在利己利他的修行过程中,强调菩萨道的无我精神,能淡泊名利,不慕荣华,不逞私欲,不贪求、不分别、不执着,只要是不危害社会而能利于大众的工作,都愿意尽心尽力的努力负责去做,为大众谋求真正的福利。
即使是一个小老百姓,也应以一家人的温饱、平安、和谐而欢喜,应以一社区的邻居的团结、互助、友爱而欢喜,应以跟随的老板、主管、长官的顺利、得到利益而欢喜。总之,要以他人的欢喜为欢喜,那就接近事物的根本原理了。
·仁人
人的生活,不是喜就是忧,得则喜,失则忧。然而,得,不一定就是喜;失,不一定就是忧。甚至,喜不一定就是好,忧不一定就是坏。所谓欢喜,高境界就是要能与人共享共有、要能不妒人有。能够享有无私无我的欢喜,这才是有价值的欢喜。所谓忧悲,高境界是关怀别人、不忍社会纷乱、不忍众生受苦,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行为,有什么不好?
欢喜,是人人所追求的;一个人如果有了财势名位,可是生活过得不欢喜,人生也没有什么意义。因此有人以安贫乐道为欢喜,有人以无事自在为欢喜,有人以平安是福为欢喜,有人以知足常乐为欢喜。忧悲烦恼也不一定不好,佛法未兴,众生未度,怎能不叫人忧烦?国是纷扰,人心不净,才是真正的忧烦!忧烦自己德性不够精进,忧烦自己能力不见增长,忧烦自己待人情意不够真实,忧烦自己对人服务不够贴切。因此,忧烦其实也是仁者之心,能够忧道不忧贫,就是仁人之心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