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信息:经典童蒙读本《三字经》写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与先秦典籍《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同时指出人的生命是由上天赋予的,天生拥有自然纯真、善良美好的秉性,因后天所处学习环境与习惯不同,产生不同性情与素养差异。其实,只要依循本性修养与教化内心的道行,便能达到孔子指导“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人格三境界。
而孟子则指出人与禽兽仅有毫厘差异:“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出自《孟子.离娄(下)》);因此,“人之不学而能,谓之良能;不虑而知,谓之良知”(出自《孟子.尽心(上)》),这是指人的仁义品性是天生本有,无须学习即可兼备,称作良能;不用透过认知思惟判断,即能通晓道理,称作良知,因为人性本有自觉心。
·良心
良心就是致良知;有良心的人,说的话、做的事,与人相交处事,都能本诸良知,如此必不会错到哪里去;如果没有良知,则视律法为无物,所行之事必害人害己,前途堪虑。所以,一个人宁可没金钱、无权势,但不能没有良心;一个人,他可以对不起别人,甚至做错了事,都有方法补救,但是对不起良心,就很难救药了。
人,彼此相依相存,如果自私自利,也是缺少良心。佛教主张人人有佛性,佛性就是良心。良心人人本具,只是忘失,需要找回。有惭愧心的人、肯认错的人、懂得感恩的人,都是有良心的人。有良心的人,做事之前,必先摸摸良心,问问看这么做是对或不对,千万不能昧着良心,事后再来追悔,往往为时就晚了。
·建设
也有人会说,现在的世界适者生存,尤其是在数码时代,只要犯罪没被人觉察,就不是犯罪,因为“没有人知道”;这样的想法是荒谬的,别人不知道,因果会不知道吗?想要一样东西,并不是非要靠欺骗或掠夺来争取不可,只要合法合情合理,不会造成自己、他人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能够争取的还是要争取,争取不到当然也不必烦恼。然而,犯罪所换来的利益,也必然会带来烦恼,因为报应一定会来,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生活在人间,就须要有生活的功能。功能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有些人走偏路,对别人及社会造成破坏,这种功能就是一种破坏的功能。人的良能是提升功能的层次,是清净的,完全没有污染的;是建设性的,也是升华的。人要爱惜生命,照顾好人生。把人生建设好,并将人格、才能升华,学佛陀爱普天下众生,才能做个真正的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