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故事:法祥法师俗姓周,字瑞光,明朝浙江绍兴人。他年少时即有出世志向,后随叔父游历京城,听闻开示后便决意出家,依止栖霞素庵受具足戒。一天,有七名盗贼被官吏追捕,危急下向法祥求助,并忏悔自己所造的罪业,乞求法祥能指引他们一条生路。法祥见他们恳切的悔过,便慈悲地令他们换上僧服,让七名盗贼随众一起修行作务。后来,官府追缉至寺院时,看到法祥神态自若,大殿传来阵阵庄严的念佛音声,官兵为佛号声所感动,于是捐出随身钱财供养僧人,然后离去,七名盗贼从此成为精进不懈的苦行僧。
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法祥沐浴礼佛后,告诉大众说:“瓜子熟也,正落蒂时!”众中无人明白师父的意思,法祥说完便进屋盘坐,他于大众的佛号声中端坐圆寂。
·是谁?
“我是谁”这句话,一般人平时大概很少会去想到;这个问题很难说得清楚,大多只能从身分、地位、角色来叙述。“我是谁?”正确的回答应是:“我是佛!”当初佛陀在金刚座上证悟,便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当然,我是人,人人有佛性,我要做佛。如果我们能肯定、相信自己是佛,那么现在就要问自己:“你有佛陀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吗?”当我们自问“我是谁?”进而承担“我是佛”时,我们就要行佛之所行,不仅自己要自悟,而且要能随缘随分的度化众生,觉他圆满。
·摄法
有四种度化众生的方法,称为四摄法。四摄法是增进人际关系的方法,是为人立身处事的准则。四摄法说明如下:
一、布施,法施重于财施:布施,不光是指钱财、物质、医药的财施,还有法施,也就是知识道理的教导、方法技术的传授,让别人身心健全,能凭自己的能力自给自足、自立自强,甚至有能力帮助他人。如果是传授技术、讲述善法的布施,才是用之不尽的宝藏,才是根治贫困、救济残弱彻底的方法。
二、爱语,法语重于软语:爱语并不是说一些谄媚、奉承、虚伪、言不及义的语言,而是要讲说善法让他人受用。例如,让你了解慈悲、向你解说戒行、告诉你如何忍辱,使众生心安而明义理,让你受用不尽。借由爱语与众生结善缘,再进一步使其欢喜信受奉行,成就普度众生的目的。
三、利行,法利重于俗利:世俗上的方便利行有限,佛法上的利益之行无限。例如帮忙照顾小孩、帮忙提重物、听人诉苦、走路时礼让行人、坐车时让位给老幼妇孺、协助盲人过马路等,这些都是有限的利他之行。佛法上的利行是舍弃自利,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冤亲平等的大慈悲心利益一切众生,使众生欢喜信受。
四、同事,法同重于人同:我们常听人说,我们是同乡、同事,这些的相同,只是人同,都是有限的;法同则是指见解上的相同,而且能随缘随众,就如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也就是说,对各个阶层的人,讲说他们熟悉的话题、语言,还能站在对方的立场设想,如此才能亲近众生同其苦乐,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