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店老器皿会讲古

字体大小:

中药店为迎合市场,所提供的物品与服务趋向现代化。店里有掌柜抓药,各种药材装在“百子柜”里,不时发出捣药声,像杏和堂这样的传统中药店,在本地已屈指可数。

早年新加坡经营中药店的以客家人为主,杏和堂正是一家典型由客家人经营的中药店,由来自中国广东省大埔的李宝均(已故)和太太吴说英于1957年创办。

吴说英(93岁)出身中药世家,父亲在白沙浮一带开中药店。李宝均原本在店内当学徒,后来娶了老板的大女儿吴说英。两人随后在武吉知马十英里(现在的武吉班让地铁站一带)创业,1983年搬至武吉巴督东4道第274座。

目前中药店主要由第二代李启鍊(74岁)和太太蔡玉莲(73岁)掌管,母亲吴说英经常到店里走动,儿子李振祥(52岁)近年来也加入负责营销和经营网购平台,孙子则在学校假期时来帮忙。

百子柜手刻文字

从老店搬来的百子柜共108格,每格放了四至六种药材,所以单单一面墙就收纳了500多种药材。

百子柜是1957年开店时,请在本地的上海师傅制作。师傅还按李宝均要求的顺序,手刻一个个的繁体字,然后上金漆。如今百子柜完好保存,只是在每个格子周边加上金属框保护。金漆虽已脱落,但每个字都刻得很深,所以还很清楚。

蔡玉莲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现在已经很难找到有刻字的百子柜,多数是用笔写上去或是贴纸条的。每个格子都很结实,有时要拿放在上面(高处)的东西,我们还可以拉开格子,双脚站上去就拿得到。”

难舍铜制捣药盅

传统中药店经常传出“笃笃笃”的捣药声,杏仁堂一角也保留了两个充满历史味道的铜制捣药盅。杵子的铜制头部和木柄连接处裹着一层层胶带,药盅底下的木垫也裂开,但他们还是舍不得丢掉,因为用惯了。

用来存放和展示药材的玻璃罐也是开店时就买的,现在还有约20个。蔡玉莲惋惜地说:“有时紧张,拿的时候碰撞就出现裂缝,我就用胶纸黏。这些玻璃罐的线条很美,中间凸出来部分有放大效果,现在找不到了。”蔡玉莲可是边说边疼惜地摸着这些宝贝。

印章刻八种中药

上海师傅为杏和堂刻的两个印章,也一直还在用。除了店名,印章刻着“参茸燕桂”“珠黄片麝”“环球药品”字样,李启鍊解释道:“‘参茸燕桂’是指人参、鹿茸、燕窝、肉桂,这些是滋补强身的名贵药材;‘珠黄片麝’是指珍珠、牛黄、冰片和麝香,这些具有疗愈作用。”

掌柜是传统中药店的灵魂人物,对药名、药性和用量都了如指掌,也懂得读药方、配药和制药。现在许多中药店只售卖普通药材和成药,像杏和堂这样拥有十八般“武艺”的掌柜,且药材齐全的中药店已不多,懂得的顾客就会找上门。

网络平台推广配套

第三代李振祥通过设立网站(hengfohtong.com),搭建网购平台和设计包装等开拓新商机,并参与了今年的新加坡文化遗产节活动。李振祥说:“中药不只是治病,也有美容和养生作用,所以我们配制了消脂美颜、防疫降火等药材包。”

客制化的坐月配套结合了两代掌柜的智慧。杏和堂可针对产妇的状况、需求,以及对中药的接受程度,调整坐月配套,28份每天一包。李振祥希望通过更专业的手法和渠道,将祖辈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发扬光大,惠及更多人。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