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悦读@NLB

【早报悦读@NLB】经济转型与土地政策双重打击 本地甘蜜业由盛而衰

字体大小:

新加坡曾是世界第一甘蜜出口国,曾几何时,这个19世纪本地重要经济作物,已成了文献上一个名词。在上周五(8月13日)的早报悦读@NLB线上讲座中,本地文史工作者李国梁跟大家分享的正是“新加坡的甘蜜时代”,讲座谈到了目前新加坡哪里可以找到甘蜜,早期华人种植的甘蜜园、新加坡从甘蜜种植业的高峰期走向没落的经过等等。

发烧友四处寻找甘蜜

虽然新加坡的甘蜜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但李国梁说,目前新加坡还是有许多甘蜜发烧友,不厌其烦,四处寻找甘蜜的芳踪。最近,徒步达人郭永发发现,在武吉知马七英里一带的绿色廊道旁有棵甘蜜树。另一个甘蜜发烧友黄耀天在汤申自然公园、植物园、杨厝港、支那河上游一带的树林边缘都找得到甘蜜的踪迹。

同样对甘蜜“发烧”的李国梁还特地到长堤彼岸,由当地的甘蜜达人萧开富带领,到柔佛的地不老河畔陈厝港参观。结果发现,柔佛的陈厝港也没有甘蜜树了,只留下甘蜜年代兴建的庙宇“灵山宫”。

李国梁说,英语称为“Gambier”的甘蜜树从开花至结果需110天,它和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出自一家,同属茜草科。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钩藤气味甘、微寒、无毒,主治小儿惊热和斑疹。从前本地人将甘蜜叶和茎枝一起熬制,传统中医则只以带钩的茎枝部分入药。

华人甘蜜种植园卖予柏尔上尉

李国梁说,从早期档案中可发现,在海峡殖民地时期,皇家山(Government Hill)周遭已经有甘蜜园。在皇家山北边的实利基地区发现其西边有一个华人种植的甘蜜园。在英属殖民地之前,天猛公已经同意将一些空地授予多个马来人和华人开发,约有20个种植园已着手开辟。

1822年5月10日,陈银夏(Tan Ngun Ha)将他于英属殖民地时期之前,在史丹福山西侧开辟的甘蜜种植园,卖给柏尔上尉(Captain J. Pearl)。陈亚路同一天将位于史丹福山西南边的甘蜜种植园卖给柏尔上尉。1822年5月13日,王端(Heng Tooan)也将位于史丹福山东南面的两个甘蜜园卖给柏尔上尉。

洋人与清朝官员的记载

李国梁也提到当年洋人关于甘蜜工业用途的记载,如英国航海家George Windsor Earl在“The Eastern Seas”记述,1832至1834年间新加坡有成千上万的华人廉价劳工,比美洲的奴隶劳工还便宜至少三分之一,主要农作物为甘蜜、胡椒和甘蔗,甘蜜叶和润芽放在铁锅里煮糊后倒入容器晒干。甘蜜多数输往英国,作为纺织染料和皮革柔化之用。

德国一位女性旅行家Ida Pfeifer于1847年来到新加坡,她的游记“A woman's Journey Round the World”也提到本地的甘蜜业,并说甘蜜最大用途是染料,本地种植的甘蜜输往欧洲。

清朝官员也有关于甘蜜的记载,如李忠珏《新加坡风土记》写道:自柔佛以上,各国港口繁多,俱产(胡)椒(甘)蜜。华人之散处各港者,实数十万。大都占地为园,名曰园主。每一港推园之最大者为港主。叻中富商,设号各港,以收椒、蜜,路中国花、米、丝、茶等项坐庄者然。书中还指出本地潮商多业椒、蜜,又说黑胡椒每担21元,白胡椒41元,甘蜜分4等,自11元至6元。

本地文史工作者李国梁(左上图)深入浅出,讲述了甘蜜作为经济作物,如何在19世纪牵动新马两岸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移动。(视频截图)

甘蜜种植业的辉煌期

1840年左右,本地甘蜜园从市区边缘扩展至远郊。1827年,介于新加坡市镇与武吉知马约有10英里土地从事甘蜜的种植,到了1835年,潮州人佘有进在里峇峇利路、武吉知马路、汤申路一带购地,种植甘蜜和胡椒。之后,今亚历山大路、女皇镇和实龙岗路一带也分布着甘蜜园。

李国梁也提到本地甘蜜种植业的辉煌期:土地测量官汤申(J. T. Thomson)在1848年的土地调查报告中提到,甘蜜和胡椒是当时种植面积最广的作物。占地两万多英亩,差不多等于本岛面积的两成。

1855年5月17日的《新加坡自由报》有报道说,新加坡的75个甘蜜园区共种植1200多万棵甘蜜树与160万棵胡椒树,栽种30万棵甘蜜树以上的种植区包括中部的大巴窑、宏茂桥、竹竿山;北部的新邦港、汫水港、巫许港(Bookoh Kang)、烂土港(Nam Toh Kang)、陈厝港、刘厝港、朱厝港、林厝港;西部的蔡厝港、秉江、登格港;东北部的后港、杨厝港;规模最庞大的是宏茂桥、格兰芝河畔的巫许港等。

关于甘蜜的“含金量”,李国梁引述了1850年的数据,当时甘蜜的年产量为3万9650担(约2400公吨),总值13万4050元(西班牙元);而胡椒2万3374担(约1400公吨),总值15万7775元。胡椒产量虽少,市值却比甘蜜高。

须买土地产权与缴付地税

本地甘蜜种植业终究还是从辉煌走到没落。李国梁说,原因除了熬制甘蜜的木材来源短缺,甘蜜价格下滑,也和19世纪中叶实行的土地产权(land title deed)与征收土地税有关:

1823年,第二任驻扎官克罗福推出永久土地使用权(tenure),吸引民间在两年内开垦所得土地,但没有产权(real property rights)。1830年初,殖民地总督浮尔顿实行可更新的租契制度(renewable leases),不论是市镇或郊区,必须申请15年的租契,每15年更新。第一张的费用1英亩1西班牙元,第二张(续约)不超过3元,第三张不超过6元,第四张不超过10元。此外必须还地税。由于殖民地政府无法深入郊区,因此郊区的甘蜜园主因不受管制而受惠。

1837年推行租约20年,续约30年。种植物收成时,也就是即将归还土地的时候,园主的商业利益不大。到了1844年,所有土地持有者必须购买产权(title-deeds),以解决种植者经常发生的地界争端,但由于税率高,甘蜜胡椒种植园主利润减少,业者纷纷抗议。1846年3月26日,义兴公司陈德海甚至要胁政府,带领4000多名员工,渡海前往柔佛。1855年,甘蜜大王佘有进、曾亚六等人向总督请愿,要求降低地价也未能如愿。

李国梁说,1850至1860年代,本地兴起迁往柔佛开垦的风气,目前新柔两地有迹可循的“共同港区”包括陈厝港和巫许港,这两个港区的新加坡地理位置为目前的兀兰、马西岭一带。

本地甘蜜业一度由潮州人垄断,但李国梁也提到,广东人黄亚福突破了潮人垄断的局面,在柔佛有老纪港、新纪港、谦源港、茂盛港(丰盛港)的“河流主人”(Tuan Sungai);黄亚福对新加坡也有贡献,他参与创建养正学堂、广惠肇留医院,还捐献山地给广惠肇碧山亭。另一位广东人梅湛轩则拥有椒蜜园丘、和盛港、瑞和港。

李国梁说,本地甘蜜种植业经过17世纪中叶至1835年、1835年至19世纪中叶,以及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三个不同阶段,终究还是在经济转型,如橡胶、黄梨种植业、罐头业的兴起,面对了出口量和经济效益的下降,以及必须购买土地产权与缴付地税的种种打击下走向没落。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