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团新科研合作 音乐厅设电离子屏障防疫

新科研科学家罗贤俊(右)教授向新加坡华乐团行政总监何伟山解释电离子屏障的作用。两人之间的人偶模拟1000人咳嗽时的飞沫分量,盆栽张开的电离子屏障会将飞沫折射到音乐厅穹顶。
新科研科学家罗贤俊(右)教授向新加坡华乐团行政总监何伟山解释电离子屏障的作用。两人之间的人偶模拟1000人咳嗽时的飞沫分量,盆栽张开的电离子屏障会将飞沫折射到音乐厅穹顶。

字体大小:

新加坡华乐团在淡马锡基金会牵线下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合作,在音乐厅内张开电离子保护屏障等措施。新加坡华乐团行政总监何伟山希望通过科学实证的方式,让防疫政策制定者看见可行模式,放宽对表演团体的限制。

新加坡华乐团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科学家合作,在音乐厅内张开电离子保护屏障等措施,加强音乐家与观众间的防疫,希望能够加快表演艺术回归常态的步伐。

眼尖的观众可能已经察觉,最近9月8日“鸾歌凤吹”名家名曲讲座上,新加坡华乐团音乐厅舞台上,笙首席郭长锁、笛子首席尹志阳和唢吶/管首席靳世义身边摆放了几盆漂亮的盆栽。其实这些盆栽内有乾坤,安装了电离器,根据新科研的研究,若这些安装了电离器的盆栽在舞台前一字排开,可与观众席之间拉起一张离子屏障,阻止飞沫传播。

冠状病毒疫情期间,最让乐团苦恼的是表演人数限制,尤其吹管声部首当其冲,因为他们演出时没有办法戴口罩。若能在现有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距离的基础上,增加一层又一层防护机制,就能更有效保护现场音乐会的参与者。新加坡华乐团行政总监何伟山希望这次与新科研合作,能够通过科学实证的方式,让防疫政策制定者看见可行模式,进一步放宽对表演团体的限制,造福本地表演艺术工作者。

虽然疫情加速了数码空间演出的发展,但艺术家始终需要与观众现场互动。

电离子器技术已经成熟,若要广泛实施,并不困难。

镶嵌式迷你通风器
让音乐家能舒服演出

今年4月,在淡马锡基金会牵线下,新加坡华乐团与新科研展开合作。负责这次合作的新科研材料研究与工程研究院院长罗贤俊教授受访时指出,去年年初冠病疫情暴发后,他与团队便马不停蹄地研究各种防疫方案,很高兴这次能够与华乐团合作,实践他们的研究成果。

除了电离子盆栽,科研团队接触音乐家后,了解到音乐家在舞台上戴口罩演出非常辛苦,因此改良并提供了SnapAir,一种镶嵌式迷你通风器,希望音乐家演出时可以更舒服。

小巧的SnapAir可以磁铁别在各种口罩上,并用USB充电。

此外,音乐厅外,人来人往的大会堂空间,也将安装HiTAC空气净化器。这台机器使用UVC紫外线杀菌消毒,过滤空气。

研究过程中新科研高性能计算研究院也通过电脑建模,计算各措施的有效性。

这次合作是建立在新科研与本地科研界一直以来的相关科研成果。

罗贤俊受访时说:“鼓励人们回归常态,身心灵同等重要,音乐演出也是其中一环……为此我们必须负起责任,这些措施我们不可能说100%杜绝病毒传播,但我们会竭尽所能。”

借用科学让音符续飞扬

何伟山说:“我们要借用科学,拦下病毒,让音符继续飞扬。”

何伟山指出,根据目前舞台限制,演出人员顶限50人,扣除后台与技术人员,舞台上音乐家最多只能30几人,但新加坡华乐团是一个拥有80多名音乐家的大乐团,如果人数限制持续,就会影响演出曲目。

他期待来临10月2日“那些年,我们的华乐”音乐会,以及10月8与9日连续两晚的新加坡华乐团25周年庆典音乐会“炫彩”,能够迎来舞台限制的松绑。

何伟山很感谢新科研与淡马锡基金会的支持。他强调,音乐与科学关系密切,相信日后还有更多机会与新科研合作。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