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作摇摇欲坠 ——韩国女作家金惠珍的《9号的工作》

《9号的工作》笔调冷静,说的却是个十分残酷的故事。
《9号的工作》笔调冷静,说的却是个十分残酷的故事。

字体大小:

与公司一起成长的老员工,在裁员潮中面对公司逼退的困境,公司百般刁难打击他的信心。

《9号的工作》对于韩国中年人生活的刻画细腻写实。

韩国文学界近年出了不少新秀,尤其是女性作家如韩江、赵南柱等。自新世纪以来,韩国各大文学奖项大部分得主也是女作家。韩国社交网络评选中,“本土文学最有希望参与诺贝尔文学奖角逐”的投票,呼声最高的候选人中也不乏女作家的作品。

在中生代及新一代韩国女作家中,最受注目的要属韩江。2016年,韩江就凭借小说《素食者》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此奖项的亚洲作家。2017年,她又凭借《少年来了》获得意大利“马拉帕蒂文学奖”(Malaparte Prize)。《少年来了》以光州民主化运动为背景,被誉为“冷静而深情的备忘录”。原著于2014年出版,2016年出版了英文版。

赵南柱的《82年生的金智英》在韩国销量破百万册,这本出版于2017年,为女性发声的小说,被评为“2017年韩国社会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份优秀的社会学报告”。本书在日本上市三个月突破13万册,被认为是“亚洲10年来罕见的现象级畅销书”。

在80后韩国女作家中,小说《9号的工作》作者金惠珍与目前正走红的韩江、赵南柱等女作家一样,是韩国文坛颇被看好的后起之秀。金惠珍因《中央站》《关于女儿》等作品备受注目,《9号的工作》为其最新作品,并让金惠珍一举拿下第28届“大山文学奖”。

《9号的工作》副题为:“当工作摇摇欲坠,我的人生,是否还有突围的可能?”主人翁“9号”从踏出社会就在负责安装与维修业务的通讯公司现场组工作,一做就做了26年,从小公司做成大企业,他也因此与有荣焉,有了与公司成长自豪感。

裁员声浪下一再逼退员工

金惠珍笔调冷静,说的却是个十分残酷的故事。本书一开始就叫人读来沉重,却又吸引读者读下去。9号原本以为,以自己的技术与工作态度能顺利安稳地过一生,但在一波波裁员潮中,公司竟然要求他自动请辞。公司并且有意为之,令他相信,要他离开是因为他的工作表现不好。年轻的主管与他面谈,游说他离职,表面上亲切友善,实际上心存不良。

为了逼退员工,省下遣散费,公司一再假“培训”之名,评估9号的绩效不佳。小说如此描绘9号的内心世界:“第一次被归类为绩效不良、需重新培训者时,他心想,搞不好公司是用这种方式来警告全体员工。第二次被列入培训名单后,他认为这种事每个人都会经历个一两次,竭力告诉自己,只要是公司职员,这是任何人都须忍受一次的过程。然后,他成了第三次培训者。他无法判断,这次该为这件事赋予何种意义。”

公司告诉他,“只要有一人硬撑,终究就有另一个人要离开。虽然没有明说,但大家都希望年长者能主动离开,这样看来也最理想。您也知道,年资浅的人条件并不怎么好。”

9号家里上有长辈需要奉养,下有即将上大学的儿子,还有一幢贷款未还清的房子,因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他无法离职,却被逼面对茫茫然的未来。小说如此描述9号面对经济压力的心情:“10年前,岳父卖掉他们住的透天厝,搬到小公寓,只留下最低限度的生活费,替他们夫妻俩筹措了一大笔钱。当时岳父还在工作,而他再三推辞后,最终还是收下了钱。他曾下定决心,往后要对两位老人家的生活负起责任,那份心现在也没有改变。就像海善说的,医药费不是什么天文数字,尽管如此,他也不懂为什么自己这么爱斤斤计较,表现得这么小家子气。”

虽然公司一再要9号自动请辞,但他考虑再三,终究没有辞职,却只能默默忍受公司种种无理、无情对待。公司指派他,要他到其他偏远的地区上班,光是上下班就要耗上三小时。他想拜托上司把他调到比较近的中心,但上司有意避开他,很显然是借此表达拒绝……

9号也曾经反抗,希望借由工会的力量争取权益,但公司一再将他分派到荒郊,让他负责一些无法胜任的任务,借此打击他的信心。小说中9号并没失业,却因为体制的无情,终日在战战兢兢中过活,害怕失业。

通篇弥漫愁惨氛围

《9号的工作》通篇弥漫着一丝愁惨的氛围,读了本书难免要想,就像我们身边一些人一样,9号是社会中某些人的缩影。本书对于中年人的生活和困境有细腻写实的刻画,对于企业公司、工作对个人价值的伤害有教人为之深思的描绘。

金惠珍2012年即以短篇小说《小鸡快跑》入选《东亚日报》新春文艺,2013年以描写街友的长篇小说《中央站》获第5届“中央长篇小说文学奖”。《中央站》为金惠珍第一部获奖长篇,就如这本书的副题所写:“失去过往与未来,拋弃时间与空间”,金惠珍聚焦社会黑暗角落,关注街友的命运。这些中央站的无家者只剩下过往,而那些看起来已显得虚幻的过去,至今已不再有人听信。

《关于女儿》是金惠珍另一部备受关注的作品,小说里的母亲与女儿之间有着微妙关系,母亲很爱自己的女儿,但却无法接受女儿是同志的事实,母亲在养老院照顾失智老人,也联想到自己老去后的模样……(大众)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