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悦读@NLB

早报悦读@NLB 修旧如旧或如新 古建筑修复须平衡考量

杨茳善认为古建筑需要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与其拆掉重建,保存建筑其实是最环保的做法。(受访者提供)
杨茳善认为古建筑需要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与其拆掉重建,保存建筑其实是最环保的做法。(受访者提供)

字体大小:

古迹修复专家杨茳善副教授曾参与粤海清庙的修复工作,并出版中英文专著论述其历史和建筑工艺。在修复的过程中,他有哪些考量?这背后又有些什么故事?来临早报悦读@NLB讲座上,杨茳善将一一道来他和这座古老寺庙之间的对话。

 

建造一栋跨时代美学的建筑物,能让建筑师名留青史,但古建筑修复却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修复者只能扮演幕后角色。参与过本地粤海清庙、双林寺、资政第修复工作的杨茳善,选择全情投入古建筑修复,在大学教课的他致力于理论、实践两线发展为保存本地老建筑尽一分力。

来临悦读@NLB讲座,杨茳善将聚焦粤海清庙的历史与修复,为早报读者分享幕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杨茳善《粤海清庙:建筑与历史的对话》入选“早报书选2020”。(档案照)

杨茳善副教授目前在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建筑与可持续设计系担任副主任。回顾自己的学习旅程,杨茳善表示,他从来没有梦想要成为建筑师,整个过程可说是误打误撞。在就读安德逊初级学院期间,由于个人对理科和文科都感兴趣,所以选择了建筑系,最后走入历史建筑方面的研究,可说是完美融合了他对文理两方面的兴趣。

1990年代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修读建筑系,杨茳善发现本地华人建筑史相关的著作很少,甚至出现漏洞百出的论调,比如:新加坡早期华人建筑材料都是中国运来的。杨茳善觉得这些论断很有问题,他举例说,中国古代皇家修建宫殿时会从东南亚进口硬木,处在原产地区域内的新加坡不可能舍近求远。此外新加坡天福宫也采用了很多来自英国的材料。

好奇心驱使他投身于解答本地华人建筑史的问题。

1999年杨茳善开始建筑实习,有机会参与了资政第和双林寺的修复工作,从前辈身上学到很多知识。其中两位学者对他影响巨大,一位是中国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退休教授方拥,一位是台湾艺术大学古迹艺术修复学系教授李乾朗。李乾朗担任双林寺古建筑顾问多年。杨茳善说,李乾朗致力于普及古建筑知识,出版多部深入浅出,面对大众的著作,给了他很大启发。

杨茳善也曾在新加坡古迹保存局建筑顾问、古迹督察处处长,主导与参与古建筑的修复工程。对他来说,成为古迹修复专家,是偶然也是自然而然的成长旅程。

华文著作着重建筑工艺

去年杨茳善出版了《粤海清庙:建筑与历史的对话》,其实也有点偶然因素。

其实杨茳善先完成了英文著作“Divine Custody: A History of Singapore's Oldest Teochew Temple”(神圣的守护:新加坡最古老潮州庙宇的历史)交给了大学出版社,不过编辑过程很耗时,他决定再写一本华文著作,补充英文版的不足。

他说:“英文版没有办法写的,就是传统工艺的部分。因为英文缺乏有效的翻译,所以我的英文论述着重于历史,而华文版主要谈的是建筑工艺。我找了现在的学系来出版,自己找经费,自己拥有较大的主导权,贯彻自己对整本书的设计概念。”

这本书用了非常新颖的设计方式,让人眼前一亮,被选入“早报书选2020”。

杨茳善解释说:“我也觉得本地华文出版界,虽然这几年出现了一些有想法的书籍,但前几年看到的设计,还是保留十几二十年前的做法。中台出版界都有很新鲜的设计和想法,可能是本地中文出版不蓬勃,读者的接受度不高,所以我就不要把他当成中文书来出版,找了可以和我一起开拓书籍疆界的年轻设计师合作。有趣的是,他们都是华人,但不会读中文,完全不懂我书里的内容,却把我的文字当成字形艺术,借此启发设计。”

本地粤海清庙修复过程,请来精通传统工艺的潮州师傅。(受访者提供)

对于古建筑修复,到底是要修复得不着痕迹,还是要让人看见修复的意图,甚至是创新,这个问题学界讨论已久,主要分成两派,一派主张“修旧如旧”,一派主张“修旧如新”。

修旧如旧的理论出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评论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修旧如新的理论则来自同时期的法国建筑理论家埃马纽埃尔·维奥莱-勒-迪克(Emmanuel Viollet-le-Duc),他曾修复巴黎圣母院。

杨茳善介绍,如旧派认为修复时加入自己的方法就等于失去原貌,而如新派强调修复者应当加入当代手法,让人知道建筑是在哪个年代修复的。

在修复实践上,杨茳善说,华人早期建筑主要以木材料建成会腐蚀,如果贯彻如旧派的理念,保养起来会有问题。“如旧派比较适合砖石结构,如新派在木结构上比较好。当然,这里还是有争议的。”

结构性安全不可妥协

此外,修复宗教建筑还有其他的问题必须考量、平衡。杨茳善说:“如果我们选择从历史角度,修旧如旧,尽量用原来的材料,不要添加自己的想法,但修了好像看起来没有修,对(仍在使用宗教建筑的)信众来说,他们可能并没有视建筑为文化古迹,这是他精神寄托的场所,也是他的神明的住所,觉得修复后应该要很漂亮才对,进而批评:为什么你修得像没有修一样?”

粤海清庙修复图。(受访者提供)

其他面向包括古建筑如何符合当代生活需求,拉电线、通水利,这些元素要如何融合,都必须经过一番思考才行。

唯一不能退让的是结构性安全。

杨茳善说:“对我来讲,结构上一定要安全,必须换就要换。其他装饰性的彩绘,非结构的,我们尽量保持原貌。”无论如何,杨茳善认为,本地在古建筑修复方面,不断进展。

时代发展,审美、观念也在变化,近年人们开始关注环保,可持续性问题,杨茳善认为,与其拆掉重建,修复建筑其实是最环保的。近年学界也在鼓励业者使用木料、石灰等较环保建筑材料。石灰与洋灰最大的分别在于,石灰凝固过程中会吸收二氧化碳。

至于粤海清庙修复过程中有哪些故事,还请读者准时收看来临的线上讲座。

有兴趣了解更多相关书籍,可上国家图书馆电子资源网页eresources.nlb.gov.sg搜索。


早报悦读@NLB线上讲座直播

讲题:与老建筑对谈——从粤海清庙2010至2014年的修复说起

主讲者:杨茳善,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建筑与可持续设计系副主任与副教授

日期:11月5日(星期五)

时间:晚上7时

节目将通过《联合早报》面簿直播。记得点击关注,在节目开播时段上网观看。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