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悦读@NLB

早报悦读@NLB 穿梭于戏剧与写作之间 梁海彬探索 家 与 我

本地年轻作家、剧场演员梁海彬在城市书房。(龙国雄摄)
本地年轻作家、剧场演员梁海彬在城市书房。(龙国雄摄)

字体大小:

身为作家、剧场演员,舞台上下说故事的方式有何不同?梁海彬将在来临星期五的早报悦读@NLB线上讲座,分享如何穿梭于戏剧表演与文学创作之间,呈现心中的故事。

同样是在讲故事,舞台上的表演与小说中的叙事有何异同?剧场工作与文学创作能相互滋养吗?

来临星期五(12月17日)的早报悦读@NLB线上讲座,本地年轻作家、剧场演员梁海彬,将分享他如何穿梭于戏剧表演与文学创作之间,以不同形式与载体呈现他心中的故事。

关心什么就写什么

只要对新加坡华语剧场有所了解,都不会对梁海彬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他是剧场界受瞩目的演员,被导演吴文德誉为剧场界全才,能表演,能写剧本,也能评论。

梁海彬对剧场的情缘从大学时代就开始了。他在求学期间就喜欢演戏,因此加入了戏剧盒的青年支部“艺树人”,从而认识剧场,接触戏剧盒的理念,慢慢爱上舞台艺术。

2009年,梁海彬还在大学时就在戏剧盒参演了第一部舞台剧,隔年毕业后继续从事剧场工作。

梁海彬分享,剧场在编写故事或处理作品时,优先考量的是“要关心什么”?这指引他关心社会,关注社群,也为他的文学创作埋下种子。

他说,自己是在加入剧场后才开始比较活跃地创作小说,“我关心什么,就要把它写出来。”

小说中的荒诞世界

除了剧场工作者的身份,梁海彬也是新华文坛的生力军,他今年9月刚出版了小说集《大海的人》。这是他2017年出版散文集《房间絮语》后的第二本著作。

《大海的人》收入梁海彬2011年至2019年创作的15篇小说,时间跨度较长。他坦言,早期的作品比较不成熟,但想保留当年的原汁原味;近期的作品在技法上更为熟练,篇幅也更长。

他介绍,这些年所有的写作,只是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书写相同的主题,即“家”与“我”的本质以及两者的关系。《大海的人》就是对身份与家园的思考与探索。

梁海彬想对读者说,如果对“家”的概念有任何疑惑或茫然,这本书或许能带来共鸣,甚至提供寻找答案的空间与距离,“如果这本书让你更加迷茫,那我就有伴了!”

《大海的人》收入的不少故事具荒诞色彩,如后脑长出的第三只眼,从心里爬出的孤独虫,梦游回公司上班的白领等等。梁海彬说,他试图将一些现实中观察到的现象推到极致,但这并非完全脱离现实。譬如每天早上6点的地铁车厢内,有不少人闭着眼睛睡觉,好像大家都是梦游去上班,“现实往往比小说更魔幻、更荒诞。”

除了当代社会,《大海的人》也关注传统与文化。例如逐渐消失的方言,属于本地的神话传说等。读者不难发现,《大海的人》中作品都是从不同维度书写当下,开拓对岛国生活的诸多想象。

关于写作的灵感与文学养分,梁海彬说,他的阅读面很杂,包括东西方的神话故事、新闻杂志,也接触流行文化。

梁海彬形容,写作是为自己打开一个空间、一个避风港,可以在这个空间里犯错、探索,“写作对我来说一直都是拉开距离。”

期待笔下人物能启发自己

梁海彬说,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时,都是以自己有限的经历,去触碰角色无限的生命面貌。有时演出到最后一天,忽然领悟了角色的另一层动机与心思。因此,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他对笔下的人物总是忐忑——不是害怕,而是期待这些人物能启发他,让他发现自己的盲点,“所以无论是文字创作,或是剧场工作,都让我感到谦卑。”

谈到舞台上下的说故事方式,他说,演戏时,对着别人写好的角色,有机会设身处地去探索与体验角色的所感所受,每每有新发现,都是最大的惊喜;创作小说时,笔下的人物有着自己的生命情感,有时会说出始料未及的话,做出从未想过的举动,让他惊艳。

他分享,舞台演员和观众的交流很直接,观众或是咳嗽、打哈欠,或是全神贯注,演员都可以立刻接收到,也能立刻调试,每场演出都不一样;文字看似比较有确定性,但一段文字创作出来,不同的读者也会用各自的生命经验去印证,会和文字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梁海彬认为,文学与剧场的交流很可贵,本地有些身兼作家与编剧的文化人,如郑茵(Jean Tay)、亚非言(Alfian Sa'at)等,他们是文学与剧场之间的桥梁,能以文学滋润剧场,以剧场滋润文学,“我很希望可以有更多这样的交流,我甚至期待看到舞台剧被改编成小说呢!”

有兴趣了解更多相关书籍,可上国家图书馆电子资源网页eresources.nlb.gov.sg搜索。

 

早报悦读@NLB线上讲座

讲题:在角色之间穿梭——想象力的魔术

主讲:梁海彬,剧场演员、作家

日期:12月17日(星期五)

时间:晚上7时

节目将通过《联合早报》面簿直播。点击关注,在节目开播时段上网观看。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