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荣个展 观测海岸与土地拉锯战

林育荣纸上丝印磁铁《海况8:网格,无论何时何地》(2014—2021)思考新加坡海域的变化。(STPI提供)
林育荣纸上丝印磁铁《海况8:网格,无论何时何地》(2014—2021)思考新加坡海域的变化。(STPI提供)

字体大小:

本地当代艺术家林育荣最新个展“海岸的交错观测”,继续探索新加坡土地和海洋之间的拉拔战。填海工程“掩埋”了海域的人文历史,他所生长的樟宜滨海村庄也因此消失。

艺术家林育荣认为新加坡的海况越来越糟。(STPI提供)

我国当代艺术家林育荣(48岁)自2005年开启“海况”(Sea State)项目,探索新加坡土地和海洋之间的拉拔战。最新个展“海岸的交错观测”(Staggered Observations of a Coast)延续他的观察——新加坡的海况越来越糟。

展览入口处展示纸上丝印磁铁《海况8:网格,无论何时何地》,2015年在威尼斯双年展展过。新加坡的海域被切割成四方网格(grid),每个四方网格有四个号码,是新加坡人设计的海事图系统。林育荣说,这是为了配合新加坡作为航运国家的需要,让入港的船只知道在哪里停泊,“新加坡海域成为船只的停泊点。以前的海域有很多故事,是文化领域,人们在这里生活,随着海域被垄断、军事化、去本土化,这些故事被号码取代。”

自1970年代起,很多住在沿海一带的居民被令搬到本岛内陆,林育荣视这种抹煞海域生活文化历史的行为为暴力。他就生长在樟宜的滨海村庄,该村庄早已消失。他认为《海况8:网格,无论何时何地》是重要作品,2021年版将新加坡海事图切成两块:一个大块的,代表官方的民族国家,人们居住的地方;另一块无数散落的碎块代表海况,正在进行的填海工程扩大领土面积,也是经济生产力所在,客工住的填土地带。

新加坡自1960年代起,填海土地使面积扩展了约30%。《海况9:岛屿系列》六组作品用激光切割手工纸组合出填土地带(如滨海湾、樟宜)地图,林育荣故意将地名英文拼写混淆,暗喻这些岛屿的生活文化历史,由于国家重新使用而丧失了。

《海况7:负片》和《海况7:沙印》启发自林育荣儿时玩沙堡的记忆。沙雕是他试用沙打印出填土的过程,沙子来自大士尚未公告的填土部分,还属于海域。另件沙雕呈现了填土的方式:沙子不牢固,所以堆成小山丘。《沙图》展现从海域转为填土地段的过程。

建国时前途未明朗,财长吴庆瑞1969年提呈“B计划”,在樟宜成立渔业培训中心,万一工业发展不行,新加坡就发展为“渔国”,后派不上用场。林育荣展出的录像,拍摄一个人在大士填土丘顶上“喷雾”。他展出摄影家林光霖拍摄渔夫作业的黑白照,联想到当渔夫的父亲曾烧贝壳混水调成漆料。

林育荣乘帆船出海之前,观察云层推测风向,图为《汇聚区19》。(STPI提供)

乘帆出海学会观云察波

林育荣是帆船前国手,参加过奥运会,后转向艺术界发展。每年有半年时间,他从东海岸乘小帆船出海,养成出海之前,观察云层、海波来推测风向的习惯。他说,波纹不是一般人以为的是海浪所带来,而是风掀起的,多年养成观云察波的习惯影响了其艺术美学。

当云层形成锥体时,显示风来了,也就是帆船手常说的“HLL”,被林育荣当成作品名称。其《交错观测》和《汇聚区》系列捕捉了各式各样的云朵图案。还有不同的海水位与水波的图纹系列,这位艺术家说得出哪种波纹在哪个海域出现。林育荣说,新加坡位于赤道,从北半球和南半球吹来的风相互碰撞并抵消,导致寂静状态(称“风低迷”或“热带间辐合区”),发生了很多却看似什么也没发生。

展览是2022年新加坡艺术周节目之一,即日起至2022年1月30日,星期一至五上午10时至晚上7时,星期六上午9时至傍晚6时,星期日上午10时至下午5时,在新加坡泰勒版画院(STPI,41 Robertson Quay S238236)举行。林育荣也将在2022年1月8日与Elizabeth Wijaya博士举行对话会,活动免费,可上网报名。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