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七名不同种族年轻乐手组成的南洋乐集,将在首场音乐会“2020:当代疫情的回顾”中,演奏委约四位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以音符回顾过去两年人们在疫情巨变下的心路历程。音乐总监黄德励寄望这个新团体,能在本地推动当代的“新音乐”。
自冠病疫情以来,许多作曲家以生命感悟创作了音乐篇章,却少有人以冷静与审视的目光,用纪事体的音符刻录我们砥砺前行的每一步。
下月16日,由青年指挥家黄德励担任音乐总监,携手本地各族年轻音乐家新成立的“南洋乐集”(Nanyang Collective)将在滨海艺术中心呈献“作品2020:当代疫情的回顾”(Project 2020 — A Contemporary Introspection to The Pandemic),通过五个乐章的音乐叙述,回顾过去两年人们在疫情巨变下的心路历程。
四作曲家担任创作
这场制作的构思不可谓小,兼具深度与广度。作品以“暴发”(Inception)、“独居”(Isolation)、“自省”(Introspection)、“必然”(Inevitability)和“白炽”(Incandescence)的时间轴展开,分由四位作曲家担任创作,包括旅居本地多年的英国作曲家、文化奖得主Eric Watson;本地青年作曲家Avik Chari、马来西亚作曲家钟启荣,以及中国青年作曲家孔志轩。
一部作品邀请四位作曲家共同创作并非易事,黄德励说:“全球疫情引发的国境封锁让原本开放活跃的艺术交流瞬时陷入停顿,我们希望借这个契机保持和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同时这个项目是由国家艺术理事会的自雇人士津贴支持,我也希望尽可能邀请更多本地音乐家参与。”
南洋乐集的初创乐手共有七位,包括纱菲齐亚(Syafiqah 'Adha,手风琴)、尼兰詹(Niranjan Pandian,印度笛)、 江俊明(悠风号)、蔡友国(琵琶)、卓开祥(打击乐)、黄永和(萨克斯、唢呐、管)和黄伟彬(小提琴)。从乐手到作曲家,“作品2020”充分展现了新加坡这个多元而开放的国家,与世界同命运的写照。
在这场演出中,新加坡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吴沛轩受邀担任独奏家。黄德励介绍说:“由大提琴领奏的‘独居’与‘自省’两个乐章极具感染力,牵动人们的情感记忆。”
舞台构思烘托音乐
黄德励还邀请本地资深戏剧人林振发担任舞台导演,为音乐增添视觉张力。
学美术出身的林振发是戏剧领域的多面手,早年活跃于郭宝崑创办的电力站,也曾创办自己的舞团“舞蹈多面体”。他的创作与演出含括视觉与跨界创作,非规范剧场空间和处理,艺术拓展与教育推动等,近来他也在湘灵音乐社的制作中担任导演。
林振发说:“这台舞美设计的中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在布景方面以简约的风格,借助灯光装置,简单的家具,让观众回到病毒阻断措施期间居家办公生活的场景;乐手的走台也会经过设计和彩排。不过舞台设计的终极目的还是服务于音乐,让音乐的语言在恰到好处的氛围中,打动观众。”
南洋乐集推动“新音乐”
除了以音乐记录和回顾疫情下的生活,南洋乐集的成立也隐含着黄德励推动当代音乐的理想。
相较于西方古典乐和传统华乐,本地音乐爱好者对于当代的“新音乐”接受程度还不算高。黄德励认为,审美能力的拓展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作品2020”就是这样一部引人入胜的桥梁之作。
在委约四位作曲家创作时,黄德励邀请他们在每个乐章里都贯穿一首民歌,作为该乐章的主题动机,但创作技法依然是前卫、现代的。比如在第二乐章“独居”中,Eric Watson使用了英国威尔士的民间小调”Suo Gan”,以这种手法,中和部分观众对当代音乐的不解和排斥。
寻找和创作“美”是艺术家的天职,但艺术并非空中楼阁,须要扎根现实生活,表达人类共通的情感。在成立首场音乐会之后,黄德励希望南洋乐集能够延续下去,用音乐为本地的现实议题发声。
南洋乐集“作品2020”
2022年1月16日(星期日)
晚上7时30分
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室
20元 2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