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的完成 ——杨牧《微尘》交错的墨迹

字体大小:

杨牧遗著《微尘》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际问世。《微尘》收录了杨诗16首,以及诗人的许多手稿,首度向读者展示杨牧在稿纸上删涂勾补的钢笔墨迹。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奚密(Michelle Yeh)认为,台湾诗人杨牧(1940—2020)是“现代汉诗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每位读者都有心目中的“最伟大”,但杨牧在华语诗坛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星辰,他的陨落令人唏嘘不已。

杨牧遗著《微尘》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际问世,他留给尘世的最后一部诗集独树一格——无论你喜欢杨牧还是纯粹热爱诗歌,此书定会让你大开眼界,反复咀嚼。

杨牧生前多数著作由他联合创办的洪范书店出版,《微尘》也不例外。去年4月初版,5月就“二刷”,足见读者反应热烈。在台湾网购平台售价1000元新台币(约50新元)的精裝典藏版顷刻售罄,平装版库存也有限,幸好城市书房老板眼明手快订了几本。

《微尘》收录杨诗16首,多以短诗为主,包括诗集《长短歌行》(2013)之后的10首已发表但未结集之作,及不曾发表的6首未定稿诗篇。诗集即以“未结集”与“未定稿”分上下两辑。

与杨牧过往的诗集设计不同,《微尘》采用大开本,全彩印刷,仅16首诗却有160余页,捧在手上颇有分量。这是因为,诗集收录了杨牧的多份手稿,占全书91页。这也是《微尘》最迷人之处。

《微尘》中每首诗都附上至少一份手稿,多至七个版本,包括初稿、修订稿、定稿等。杨牧对自己的文字与呈现方式极为慎重,生前一向不以原稿示人。《微尘》首度向读者展示,杨牧在亲自设计行格间距的300字专用稿纸上,删涂勾补的钢笔墨迹。

另类阅读方式

阅读《微尘》时,我在每篇手稿前停留许久,并前后翻阅对照,仔细玩味稿纸上的涂抹、修改、增添、删除、调动的痕迹。脑海浮现的画面,是2011年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朝向一首诗的完成》中,杨牧独坐在孤灯下写作的片段。

你不仅在读诗,也在见证一首诗如何从灵思、雏形脱胎换骨至最终完成。《微尘》提供了一种另类的诗集阅读方式与体验,它领你进入杨牧书房,让你坐在他身旁,观察每首诗的淬炼过程。若你对诗有所钻研,更能推敲细究,杨牧如何通过从字斟句酌、反复修饰进行取舍与升华,一窥大诗人的创作门径。

杨牧穷其一生潜心创作,《微尘》中的一笔一画,都是他对诗歌与生命认真尽责的写照。那些交错的墨迹,也是他璀璨一生的缩影。正如诗集中一首未结集诗作《北滨》所言:“而你必然也看见了,那里闪亮/发光的何尝不就是我们前生路过/留下的痕迹,不安的数位/寄居的壳”。

成书过程艰难

2020年3月,杨牧骤然离世。他的爱徒、作家谢旺霖受师母之托到杨牧台北家中整理手稿。谢旺霖已熟读老师所有著作,但在整理2500余页稿件的两三个月中,他发现了一些陌生的诗篇。

面对大量草稿,最初的辨识工作已是不易。谢旺霖在代后记中说,《微尘》中的多数诗稿,都不单单只是命题一改再改,每一稿的行文,更是经常遍布着难以计数的笔画涂抹、删除、调动,琢磨取舍,缝补斑斑的痕迹。

发掘、考证、排序的过程也极其艰难,尤其是前10首未结集的诗作,因为有不少貌似是新作的诗稿,实际上是已发表作品的“前身”;不同草稿在内容及标题上也常有较大的蜕变。

例如,其中一首未结集诗篇《听风》,最初草稿的诗名为《讯息》,第二稿为《或然》,第三稿又改回为《讯息》,到了第四稿才定为《听风》,并在第五、第六稿对内容再做调整。

谢旺霖经过反复对比与梳理,并在杨泽、陈义芝、陈育虹等诗人的协助下,终于厘清了脉络,为《微尘》中的诗作及其手稿找到它们的位置。

缅怀其诗其人

诗集中与书同名的未定稿作品《微尘》,读来像是杨牧在对我们道别:

或许从来不以离开为托辞

反宛转留下。犹豫的渡头──

忽然就在岸这一边看到对方倒影

翻绉的水里强烈震颠摇着

或许,早已经发生过了

一心化微尘

诗人已逝,但留下了丰富璀璨的诗篇,以及墨迹斑斑创作轨迹,供后辈钻研学习。谢旺霖说:“此次《微尘》出版,破例收录了几乎各版手稿,希望呈现诗人一阶段较完整的创作过程,并由此回望他一生不懈的追寻,让后辈可以继续借镜其精神和风范。杨牧老师或知,也会谅解,默许吧。”

杨牧少年时即活跃诗坛,一生创作不懈。《微尘》16首诗,虽然仅是杨牧作品的冰山一角,但能让读者直观其创作的历程,窥斑见豹。当我们再去读杨牧其他作品时,看到的不仅是诗人的才情与悟性,更是千锤百炼的坚持。

正如杨牧在阐述自己诗观的书信体文集《一首诗的完成》中所言:“诗是宇宙间最令人执着,最值得我们以全部的意志去投入、追求、创造的艺术。”

《微尘》可到Zshop集品店网站,或城市书房购买。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