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间充满烟火气——贾平凹新散文集《诸神充满》

《诸神充满》精心选配17幅贾平凹绘画作品,穿插书页,与美文相得益彰。(互联网)
《诸神充满》精心选配17幅贾平凹绘画作品,穿插书页,与美文相得益彰。(互联网)

字体大小:

贾平凹除了以小说闻名于世,也提出“大散文”的观点。《诸神充满》的不少文章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书中的题材包罗万象,天地万物与人间百态皆可入文。

年近古稀的中国作家贾平凹笔耕不懈,2020年交出两部长篇小说《暂坐》与《酱豆》后,去年又给读者带来最新散文集《诸神充满》。

贾平凹以小说闻名于世,代表作《废都》《秦腔》等长篇出版多年后仍被人们谈及。但他的散文在文坛同样享有颇多赞誉,《风雨》《丑石》《一棵小桃树》等名篇都曾入选中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影响一代莘莘学子。

去年7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的新书,收录贾平凹68篇散文。除了新作数篇,大部分是他过往的旧作新编。文集还精心选配了17幅贾平凹绘画作品,穿插书页中,与美文相得益彰。

天地之间充满诸神

书中的题材包罗万象,天地万物与人间百态皆可入文。书的封底介绍:天之高在于它有日月星辰,地之厚在于它能藏污纳垢,在天与地之间,充满着诸神、草木、动物,人也在其中。

贾平凹曾说:“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最基本的东西,都要真诚。”只要对世界真诚以待,用淳朴之心,旷达之志去体验,全神贯注地生活,就不难发现万物有灵,可以写,值得写的人事物比比皆是。

小事物大散文

读贾平凹的散文,不能不知他的散文观。1992年9月,贾平凹参与创办了以散文作品与评论为主的文学杂志《美文》,并担任主编。他在创刊号中首次提出“大散文”的观点。

在贾平凹看来,提出“大散文”是针对当时中国散文圈的“浮糜甜腻之风”,反对的是“琐碎、精巧、俗气、虚假、无聊的散文倾向”。他当年批评:“充斥在文坛上的散文一部分是老人们的回忆文章,一部分是那些很琐碎很甜腻很矫揉造作的文章。”

“大散文”之“大”,有三个层面:第一是大的时代、社会关怀;第二是美学风格上的大境界、大气象;第三是形式上的扩大与广泛,用贾平凹的话说:“散文是大而化之的。”

“大散文”更关注“怎么写”及“为何写”。它并不一定要歌咏大江大海,博引古今中外,但必须要在意旨与境界上宽阔磅礴。《诸神充满》中就有多篇“以小见大”的散文。

以其中一篇《一只贝》为例,文章描述一只贝壳在经受痛苦磨难后,不如其他光彩斑斓的贝壳那样讨孩子喜爱,甚至还被嫌弃,一脚踢飞。但破碎的壳内显露出一颗耀眼的珍珠,原来贝用血肉将钻进体内的石子磨制成珠,“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对百态众生的关怀

《诸神充满》的不少文章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作者并非炫耀张扬,“掉书袋”式地说教,而是在简短的篇幅中融入自己生活中的观察、体悟与智慧。但无论贾平凹写什么,字里行间都充满着烟火气。这在《诸神充满》的最后一辑“看这里的人间”中最为突出。

该辑收录18篇贾平凹书写家乡陕西的散文。最后一篇《陕西小吃小识录》颇有特色,作者用极其精炼的文字介绍了22种当地美食,除了概括食材与制作过程,还融入文化背景与人情世故。

譬如在介绍羊肉泡这道经典陕西美食时,强调食客并非出钱就饭来张口,而是要参与制作过程,净手掰馍,“一是体验手工艺之趣,二是会朋友谈艺文叙家常拉生意,馍掰如何,大、小、粗、细,足可见食者性情。”

烹饪师按食客掰出的馍形决定烹制法,“烹饪十年,身在操作室,便知每一进餐人音容相貌,妙绝比柳庄麻衣相师有过之而无不及。”文章最后讲述一位每天吃羊肉泡的七旬老翁,“临终,死于掰馍时,家人将碎馍放头侧入棺。”

生活皆是烟火气,但能用妙笔捕捉者少。在余味无穷的文字背后,是贾平凹对百态众生的关怀,当然也少不了写作的“硬功夫”。贾平凹去年入驻短视频平台抖音,他在分享写作经验时说,要写好文章,必先培养想象力、表达力、观察力。

他在收录文集的新作《眼睛》中就做了很好的示范。文章纯粹是将眼前所见及其联想付诸于文,读来犹如身历其境,心旷神怡:

“高高低低的房子沿着山根参错,随地赋形,棱角崭新,这条小街的形势就有些紧张。那危石上的老松,原本如一个亭子,现在一簇簇针一样的叶子都张扬了,像是披挂了周身的箭。家家开始生火做饭了,烟从囱里出来,一疙瘩一疙瘩的黑烟,走了魂地往出冒。一堵墙,其实是牌楼,檐角翘得很高,一直想飞的,到底还是站着。影子在西边瘦长瘦长,后来就往回缩,缩到柱脚下了,是扔着的一件破袄,或者是卧了一只狗。”

《诸神充满》可到ZShop集品店,或友谊书斋购买。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