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与形象, 返照与开创

字体大小:

新华文学正形塑自己的文化形象,作家的创作各有侧重;回望700年历史只捡到零章断简——这些,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这块断片所以打动我们,是因为它起了“方向标”的作用,起了把我们引向失去的东西造成的空间的那种引路人的作用。

著名诗人翟永明说:“我们的生活已经变成一个大的表演空间。”笔者倾向于正面去看“表演”的意思。写作也是一个表演空间。尽管已放下使命感之类的庄严,所喷发之星火大抵仍铺一层软和垫在心里。这个世界成了一瓮烈酒,过日子仍需要一杯温水。

时间加速把国家导向变迁中,日常在改变中作选择,牵一发动全身。“一发”与“全身”休戚相关是必须思考的环节。新华文学正形塑自己的文化形象,作家的创作各有侧重;回望700年历史只捡到零章断简——这些,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当我们透过“物换星移”的镜头去观察,应该关注和突出些什么?知名学者宇文所安说:断片可能是美的,但是,这种美只能是作为断片而具有的独特的美……这块断片所以打动我们,是因为它起了“方向标”的作用,起了把我们引向失去的东西所造成的空间的那种引路人的作用。

2021年有数位作家逝世,年龄层透露新华文学出现树老秋末之凋零。《文艺城》推出“再出发系列”,共四位自信地展示老来的光泽,李栋义参赛亦得金奖,可见年龄大不是“表演”的障碍。贺倩茹和林艺君等年轻作者甫出发都表现不俗。老少同步一致告诉我们,创作才华存在于佼佼者之天空,一直没有消失。

作家纪念特辑

无论新诗创作和小说艺术,英培安是重要的开拓者和耕耘人。凭着过人的意志及创作上的成就,他赢得国人的尊敬。早报社论郑重其事,称许“英培安最终升华为本地的文化符号”。文友的悼念文章读来令人动容。沈璧浩觉得“真正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的,是我们同处的时代”。张克润想起《蜗牛》首期封面的“触角”就取其敏锐感知外界事物之意。刘培芳说:“他不断穿梭漂游在梦境与现实之间,而梦境才是他现实的世界。”这是知心读者的知心话。吴明珠坦言,培安被捕与她有关。笔者还要提到《联合早报》前总编辑林任君写的《怀念曲》。那时驳船码头还散发着原始的气息……他们在新加坡河畔喝茶一边高谈阔论。英培安教他唱“把印着泪痕的笺,交给那旅行的水,何时流到你屋边……”此篇谈到曾经共有的情怀和时代的足印,对探究英培安的思想和写作之发展提供重要的信息。晚年英培安写《戏服》,怀想起自己对粤剧的喜爱,那个“遥远的初衷”是不是回过头来召唤他呢。英培安是个自由主义者。孤独是其写作母题。石头象征其生命意志。他把“孤独”放进时代风云和社会情境里去充实其内蕴,却也意识到命运里无以跨越的孤独是死亡。

“再出发系列”由林方带头,那头鹰依然矫健。诗之于林方,是战友也是闺蜜,是品茗也是苦酒满杯。谢清用“孤云飞霞”来描述他骤然间陨落。伍木说林方的意义有二:一是现代诗之创作实践与理论的梳理与建立;一是主催社团的文学书籍出版。张松建说:“如果要为林方定位,‘新华现代诗的先驱’会是个合适的称号。”遗作《乱石点头》一组28首犹见锵锵,一寂寞老人之持守有逆天之志气。读“林方诗页”读到三点:一、不固步自封,不拘宥于个人的不遇;诗友对他保持敬意正因为他对诗歌不懈之努力。二、晚年用大白话抒写半生浮游于尘世的感悟,皮里春秋而诗意温润有致。三、早年主张“新诗的横植”,晚年感到“纵承的忧心”。他曾发出豪语:“新华现代诗必须更鲜明地自我塑造,不仅摆脱那种‘断脐’而不‘断奶’的依赖关系,同时大胆尝试改用班兰叶包扎粽子,配合崭新的局面建设属于自己的特色与风格。”什么是断脐?什么是断奶?思考林方其实就思考:到底新华文学应当怎么摆渡?或者说,本土性应当有什么样的美学特质?

出发和再出发的意义

狮城地景给予李宁强写诗的灵感。同一个画面,会摄影取得的效果令人惊喜——那个“惊喜”便是诗的进入口。宗白华曾论及诗与画的关系,大意是:画里不能画出来的正是“诗中之诗”;同样的,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诗句来,只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片。什么是摄影里的“趣味和感觉”?什么是诗里的“趣味和感觉”?李宁强有信心稳住自己的步伐,只见他将诗之情感灌注于对本土的热忱与探问,语言里不时抑扬着为寻访而忧心,读“李宁强诗页”就读到其中的张力一路拉锯。《在厦门街寻找遗失的旧宅》第二节“福德祠、风雨、照探灯、阳光、吆喝”等关键词喻示社会处于急速变迁中,视角在改变,历史在飘摇,传统在消失。《错看——游翰士德湿地公园》三小节都以“错看”开始:

我把白荷错看成灯泡

白日里亮着一片不停眨眼的小精灵

我把白荷错看成点点白鹭

张着翅膀如诗句逗点

我把白荷错看成少年浪漫

把飘渺的迷蒙误解成一种青涩

“错看”蕴蓄着起伏的波澜。“我”实有所憧憬,因“误植”和“误解”而怅惘。第一节小精灵之“生动”和“怅惘”形成跌宕之势,“晨光刻出”“清风扰动”带出不同联想,所谓“怅惘”不宜看作是一种排他的心态。

何惠禄打滚于现实中为稻粱谋却没有忘了初心,那时读大三。40年后他意识到,以前很容易与人谈论诗歌创作的经验与文化问题,现在反而会顾左右而言他。虽然如此,那个书生依然蓄势待发。何惠禄是清醒的,他知道“纵使轮回/今月也照不见古尘”。他依然执着于“寻月”“借景”“梦湖”“等待晚霞”,依然不忘掀起那个“绿檀小箱”。何惠禄诗蕴蓄精炼,流露出来的“忧愁”是一条溪在心胸流淌。写《夜读元史之玄想》更把“它”置放到更大的时空里去看,联想奇特,跳跃灵巧,开头一幅悖谬:

(报载:偶有野犬

在郊外浪荡

恐对行人造成威胁……)

苍狼自沉沦以后变成野犬!而现实与历史仅隔一线,煎熬到了尽头,聊且拿一些“轶事”当话柄取乐而已。

文戈将那些“快发霉的故事”一件一件反过来再细看,她的恨和爱,苦与乐……经再发酵所滋生出来的“况味”含有悲天悯人的心意。小说的智慧发自一颗善解人意的心,或者说,“见解”云云含有对日常里的关爱才是有用的“视角”。《人间重晚晴》是“他”创作的一幅画,挂在饭厅墙上,“她”不相信画里描述的情景。他离家而去,儿女初长成,他又回家来。她对于爱和憎已辨识分明,绝不含糊:早餐各吃各;晚餐同桌无语。她的清醒无可挑剔。耐人寻味是,结尾说:

谁知道呢?也许10年或20年后,如果还活着,她会像以前那样,泡一壶他喜欢的乌龙茶搁在他身边的茶几上。

毕竟她的婚姻从一开始便存在“共犯的错误”。文戈想告诉读者,“晚晴”必须靠人心一起来经营。文戈的小说,冷静、温暖、鞭挞、劝诫、嘲讽、反思,兼而有之。

《走失》说的是人与狗的关系。李栋义把它提升到生命伦理来思考。为什么选择狗?小说一开始就说到那把陪伴他工作的割胶刀。他每天仍到树胶园去看,心里有些不舍。狗不只是畜生。小花和小白用自己关心主人的形式,先后走失,村子里称之为“匿死”。黄婆因小花走失而病倒送入医院抢救;小白走失之前把主人细心烹调的一碗肉羹吃光,然后托梦给主人。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外流到城市,儿子为他的移民已做好准备。他的“不舍”最终将以什么形式“走失”?

《邪物》写迁徙南来后对自我、对身份认同的冲击和威胁,对妇女命运的关切,进而质疑生命最终的尊严和形貌。今天的我把众我放进历史洪流去观照,从700多年前,赤身从细雨走过赤道开始,生命便要经历“上岸后的现实”和“子宫内的胎教”这两重长大,“通天塔”是耐人寻味的比喻。卵、吐孕、妊娠纹、胎动、涨奶五个阶段,都彰显拉扯的张力,都埋伏着什么……可是,历史看不见它臃肿的躯壳。此组诗之题目触目惊心,语言醒目,意象跳跃跌宕,情绪逆转。

《时差》的视角很青春,语言很青春,是所在地一种糅合的混杂性和时代感。开篇一问一答便触碰到当下社会语境里对“身份”的敏感与反弹。我是中国籍留学生,她叫Lim,本地人。他们倾向于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夜晚一族”标示着有异于众人的循规蹈矩,改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新加坡的异质性。“贺倩茹”喻示新加坡社会的移民特质比起第一代更多元,更有活力。《时差》为我们开启一个窗口:所谓“融入”与“接纳”是一体的两面, 先要“主动”,然后才是“了解”与“尊重”。我和她的“相遇”以及后来的“相投”不纯然是一种机缘凑合而已。贺倩茹将继续在本地攻读博士。之后,会留下吗?

对本土文学的认知与创作

扼要地说,本土文学是以本土视点去看现在、未来和传统;换一个说法,纵深要有历史的认知与觉悟,横向要采纳多种元素的交会与契合。网络科技加速了环球连接,变迁之深度晕染了人文的结构。关于“本土性”之充实过程,各种族的创作者和接受者都有参与的可能,都自觉地为形塑“本土形象”贡献一分力量。关键在于:从各族群的视角去看,应有自己要守护的泥土、水源和阳光。但是,它不是一个离散的结构,它有跨越各族群的核心价值作为国家的共同认同。

我们汲取传统,同时学习西方以磨砺自己的感知视角;无论历史、掌故、习俗、方言土语……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它”会忽然给你一个灵感。至于传统与本土之间、西方与现代之间如何糅合?汲取之后是否在什么地方失衡?这就要看自己对“本土形象”的拿捏和把握,而这个“本土形象”尙处在建构之中。因此,接纳与包容是必须有的共识,尊重与欣赏是必须有的态度。

《狮岛散步悬想半打》以本土地景入诗,小题都带上的“边”字喻示一种处境。散步是为了整理思绪,心情是开朗而振奋。“路边”指引着整首诗的精神气象:“为缝隙里的野花∕浇水∕甚至准备唾沫∕为一个可能的茁壮/珍贵地∕吐下 ”。相濡以沫为了脱困,“野花”有待茁壮。

(上,待续)

《文字现象2021》6月6日举行发布与对谈会

《文艺城》年度文选《文字现象2021》发布会将在6月6日举行。这次回归现场活动,邀请作品入选的作家参与,同时也欢迎读者参与。

《文字现象2021》收录63篇诗文小说,构筑疫情本地文学现象。本地作家、文化奖得主林高担任主编,他将作品分为“纪念作家特辑”“出发与再出发的意义”“对本土文学的认知与创作”与“与疫共存之引申及其他”,并增添一辑附录“余谈:再看一次‘王雷’”,重看2021年新加坡作家节邀请歌台艺人王雷担任主讲嘉宾所引起的文坛插曲。

《文字现象2021》将在新加坡书展发布,届时林高与本地年轻写作者陈珮文、贺倩茹将以“传统媒体与文学新面貌”为题对谈。

除了林高分享编选过程的甜酸苦辣,三人也将讨论今时今日投稿传统媒体的意义,写作群的写作面貌,以及本地华文文学的未来。

这次回归现场活动,发布会已邀请作品入选的作家参与,同时也欢迎读者参与,不过限于场地人数规定,仅公开接受60名读者报名。

《文字现象2021》发布会

对谈主题:传统媒体与文学新面貌对谈

主讲:林高

与谈人:陈珮文、贺倩茹

主持人:陈宇昕

日期:6月6日(星期一)

时间:晚上7时至8时30分

地点:国家图书馆大厦16楼观景阁 

入场免费

报名网址:www.gevme.com/literary2021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