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阅海
骆以军《故事便利店》脱胎于音频节目。这本书无法归类为写小说、说故事的技术指南,但是24小时不打烊,以故事便利店之名,让读者取暖饱肚。骆以军还分享了自己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大作家的心得,从中提取好故事的精髓。
故事贯穿人类历史,是我们的精神原乡。台湾著名作家骆以军被誉为“最会讲故事、偷故事的小说家”,他开了一家故事便利店,邀请你我光临,怎有不赏脸的理由?
《故事便利店》是一本很难归类的书,可被视为“关于故事的故事书”,作者结合丰富的个人阅历以及多年的阅读与写作经验,分享传授讲故事的方法。
骆以军在序言中说:“这些年,常常在我演讲之后,一些神情虔诚的年轻朋友来问我,如何像看电脑操作手册,看汽车驾驶指南,看组装拆解空气清洁器或洗衣机的分析图那样,更有效率地,短时间内学会写小说或说故事的技艺。”
但他认为,故事是人类文明最后的防线,说故事或写小说是非常奢侈的事,需要庞大的时间成本,很难三言两语简而化之,更无法一蹴而就。
因此,骆以军无法提供任何“教学指南”,而是通过分享一则又一则故事,让读者潜移默化掌握讲故事的技巧,即便读者无法成为讲故事高手,听一听有趣的故事也是一种享受与满足。
从音频到书本
《故事便利店》一书脱胎于音频节目。2019年,中国文创品牌“理想国”旗下的新媒体平台“看理想”,为骆以军制播了同名音频节目《故事便利店》。
骆以军在节目中用他亲切的“大叔口音”,娓娓讲述了一则则扣人心弦的故事,让不少听众着迷。河南文艺出版社将骆以军在节目中讲述的40篇故事结集成书,去年底出版。
或许是因为从音频转为文字,整本书读来流畅自然,有些口语化,但丝毫没有稀释内容的深刻。《故事便利店》收入的每篇文章,针对一个关于“讲故事”的主题展开,内容掺杂了骆以军个人经历以及阅读心得。
每篇主题都指向好故事应有的关键要素。但骆以军要介绍的不是什么“人物”“矛盾”“叙事”等,而是一种更深层的元素,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故事背后的东西”。
举例说明,书中有一篇题为《发光的房间》,骆以军记述他在念高中时,常和同学在黄昏聚集在校园某个角落,窥看对面住宅楼里的一户奇怪家庭,这家四口全部裸体,开着灯,若无其事地进行日常活动。
书中写道:“你会看到在那个发光的房间里,有四个没穿衣服的人,像水族箱的鱼群在洄游着。对那个年纪的我们来说,这是一种最初的关于色情,充满诗意的、处于边界之外的极遥远的想象,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
骆以军将这种暧昧、神秘、光影交织的感觉形容为“狼狗时光”,而每个人生命中,一定会碰上某些神秘的、难以言喻的时刻。“这些时刻,正是一个个极珍贵美丽的故事被孵养的最神秘的时候。”
《故事便利店》不仅有骆以军自己的故事,还提到不少文学大咖的经典小说。
借文学大咖授好故事精髓
骆以军在序文中已有预告,他认为,我们经历过20世纪100年的文学星空,不能假装没见证过小说星空上那些形态奇幻、将时空规则做各种变形的说故事时刻。
书中展露了骆以军的私人书单,卡尔维诺、舒尔茨、门罗、赫拉巴尔、波拉尼奧、塞林格、昆德拉、马尔克斯、张爱玲、大江健三郎、曹雪芹等轮番上场。骆以军将他们的小说抽取,拆解、分析、概括,既分享自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也传授好故事的精髓。
譬如,骆以军在书中介绍了雷蒙德·卡佛的短篇《一件很小很美的事》与塞林格的长篇《麦田里的守望者》。他说,20世纪的人们经历了无法承受的恐怖、噩梦和哀痛,在找不到一丝救赎可能的时候,这两篇作品(以及多篇同时代的优秀作品)却能在小说结尾出现一件很小很美的事情,救赎了听故事的人们。
这种分析,虽然没有学院派的严谨,但精准地道出了一个时代的特性,同时点出好故事不一定要气吞山河,以小见大也能成为经典。此外,也道出了故事乃至说故事的人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货架上的故事随时取用
《故事便利店》的货架上,有光怪陆离、奇思妙想、人生百态的故事。骆以军说,这本书或许不能提供什么实用技能,也不会告诉你如何在现实世界成为一名小说家,但它会像一家24小时开放、全年不打烊的便利店,为你在迷离的午夜准备好一份温暖的夜宵,在朦胧的清晨为你做好一份热腾腾的早餐。
这些精彩纷呈的故事,陈列在货架上,安静地等待,安静地陪伴,供你随时取用,你不需要从中得到什么速成的技能,故事本来就是美的。
香港文化人梁文道给《故事便利店》的推荐语写道:“看完这本书,也许我们都能够成为一个更懂得听故事的人,甚至是一个更懂得说故事的人。”——其实,即便不能,即便只是欣赏阅读好故事,将我们的“精神购物袋”装得满满当当,本身也是一种享受。
《故事便利店》可上ZShop集品店网站bit.ly/gushibianlidian或友谊书斋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