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风蕉雨》结集南洋创作 打开刘以鬯南洋之窗

字体大小:

翻山阅海

刘以鬯上世纪50年代曾作客南洋,在报刊发表不少小说,多数故事围绕都市小人物的爱恨情仇,如今集结成《椰风蕉雨:南洋故事集》。对想要精读刘以鬯南洋时期作品,更全面地认识这位作家的读者来说,不容错过。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花样年华》里的这句经典台词,已是华语电影史中耳熟能详的私奔邀约。也许你听过,导演王家卫的灵感,来自香港文学泰斗刘以鬯(1918年—2018年)的意识流小说《对倒》。影片中男主角的经历,也与刘以鬯的人生轨迹有重叠之处。

影片中,梁朝伟饰演的周慕云受邀到新加坡办报,这和刘以鬯的个人经历相似。刘以鬯1952年只身南下,先后在新加坡、吉隆坡的多家报刊担任编辑。期间笔耕不辍,留下不少具有在地特色风貌的小说。

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今年6月出版了《椰风蕉雨:南洋故事集》,整理结集刘以鬯上世纪50年代作客南洋时期发表在《南洋商报》《星期六周刊》等报刊上的作品。

较为完整的南洋作品集

《椰风蕉雨》收录刘以鬯的两篇中篇小说《星加坡故事》与《蕉风椰雨》。这两篇“三毫子小说”,也曾收录在香港获益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蓝色星期六》中。“三毫子小说”得名于五六十年代香港风靡一时的小说期刊,每期只刊登一篇小说,售价三角,港人称“三角”做“三毫子”,故得此名。就风格与内容而论,可粗略归为当时的言情小说。

《星加坡故事》描写报馆编辑与歌台女子的爱情故事,折射出1950年代新加坡文艺风貌与都市景观;《蕉风椰雨》讲述华族女孩花蒂玛被马来家庭收养后的成长、爱情故事,饱满、多元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椰风蕉雨》还收入了60篇短篇及微型小说。印象中,这些作品之前并未结集出版,对想要系统性地精读刘以鬯南洋时期作品的读者而言,是弥足珍贵的。这些短小精悍的作品,没有“三毫子小说”的篇幅,但仍存其神,多数故事离不开都市小人物的爱恨情仇。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有篇题为《酒徒》的短篇小说,讲述一名酒鬼与太太争吵后赌马酗酒的故事。小说于1959年4月21日发表在《南洋商报》,与1962年在《星岛晚报》连载,后来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的《酒徒》不能混为一谈。不过,两篇小说的主人翁都借酒消愁,或许这两篇有更微妙的关联,甚至前者启发后者?这就交由读者自己判断。

1950年代的南洋风貌

不少本地文人强调作品该有所谓“在地性”“新加坡元素”,《椰风蕉雨》在这方面必得高分。

据说刘以鬯在新加坡期间,曾入住惹兰勿刹的金陵大酒店埋头写稿。书中不少故事都提及惹兰勿刹及周遭的地标,譬如《惹兰勿刹之夜》讲述警探亚九在该区妓院侦查时,巧遇同窗恋人玉娇的故事。

除了地标景观,《椰风蕉雨》的不少故事还描述了新马1950年代的社会风貌与多元种族共处的特色。例如在《甘榜》中的浮脚亚答屋、椰树、小溪之间,华族男子与马来族女孩单纯甜蜜的爱情故事。

一些故事也反映1950年代新加坡的都市化与现代性。譬如《康乐亭畔》,讲述都市男女在市中心邂逅,小说人物看大轮船来往,去咖啡厅畅饮,到戏院看电影等情节,反映出当年的现代化程度。

小说本身的可读性很高,虽然多为娱乐读者的文字,但不难看出刘以鬯在小说形式与技法上力求创新,不少故事的结局都有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反转。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著名作家、美食评论家蔡澜曾感叹:“后来,我自己也卖文字,都是一些游戏之作,精神上极受刘先生影响,读刘先生的短篇,很像欧·亨利,时有预想不到的结局。”

全面了解文学泰斗

导演王家卫也说过:“让世人重新认识、知道香港曾经有过刘以鬯这样的作家,是最让我开心的事。”重新认识,也是对文学巨匠的尊重。

其实,读过刘以鬯名篇的读者,看了《椰风蕉雨》可能会有些失望。书中大部分作品都是供稿给报刊的言情故事,刘以鬯当时以写稿为生,其中的挑战与局限后人无法理解。他在维持生计与艺术追求之间必须取得平衡,一些故事仓促简单,没有缜密的布局或缺乏文学性,也是可以理解的。

无可否认的是,这些创作与训练,对于刘以鬯最终能写出传世之作有直接关系,书中不少故事也是研究刘以鬯或本地文史的宝贵素材。

经典的作品让读者记住一位作家,但想更全面地认识一位作家,则须阅读所有相关的文字——《椰风蕉雨》正是提供读者这扇窗口。

《椰风蕉雨:南洋故事集》可上ZShop集品店网站bit.ly/yefengjiaoyu或友联书局购买。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