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出书 将专业研究“通俗化”

字体大小:

国际书讯

图/互联网

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在我们日常阅读的占比非常大,它们常由一些戏剧性的事件或故事构成。它们提出了很多社会问题,也推动了许多社会性问题的解决。

然而,在很多巨大的历史变化中,文学和新闻可能是失声的。因为历史上很多结构性的变化,并不一定是由爆发性的事件导致的,也无法用一系列具体故事讲明白。它们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它们就绵长地潜伏在历史的脉络中,需要透过学者系统性的研究,才能拨开层层迷雾,展现出社会发展的具体规律。

在中国,有许多这样学者,比如刘瑜、薛兆丰、兰小欢等,将自己多年来对于专业领域的思考和研究,写成通俗易懂的文章,让每一个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都有可能摸到时代发展的脉搏。

刘瑜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的副教授,她的《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带领我们以一种比较的视角,在民主问责和国家能力两个政治比较的核心维度下,建立起观察的参照系,将不同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纳入比较的视野,去分析时代背景和全球化进程,讨论不同国家的政治转型与国家能力,以及文化和经济对政治变迁的影响。

生活绕不过的经济学

薛兆丰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法律经济学的教授,他善于把复杂的经济学现象用简单直接的方式说清楚。2017年,他在APP上开设订阅专栏《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专栏的订阅量已近60万。而后他将课程整理成文字,出版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这本书讲解了生活中不可能绕过的经济学核心概念,通过大量真实案例的经济学分析,更实际、有趣、深入和彻底地将经济学思维运用于各种实际场景,帮你理解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则是经济学在中国主体上的具体体现。本书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兰小欢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他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增进读者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