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小娘惹》怀旧热潮 陈氏姐妹新造烧青金饰

金宝芳金铺第三代姐妹陈素贤(左)和陈素珊,特别喜爱富有艺术美感的烧青金饰。(陈来福摄)
金宝芳金铺第三代姐妹陈素贤(左)和陈素珊,特别喜爱富有艺术美感的烧青金饰。(陈来福摄)

字体大小:

金宝芳金铺是创立超过80年的老字号,第三代陈素贤(70岁)和陈素珊(64岁)坚守店铺,她们手中有超过百件古着首饰,至今不舍得割爱。

古着首饰宝贵之处不仅在价格,还有背后的故事与回忆……

陈氏姐妹的祖父陈永玉从金门来到新加坡谋生,一开始是在市区沿街挑担卖银器,1938年在中国街58号开设金宝芳金铺(Kim Poh Hong Goldsmith),银器多来自供应商。看到市场需求后,陈永玉开始引进金饰,1943年和友人在桥北路596号开了另一家宝发金铺。两家金铺在1950年代名字响当当,以做工精美和客制化服务见称。

宝发金铺以马来、印度和娘惹首饰居多,1972年陈家买下所有股份,第二代陈国民(陈氏姐妹父亲)和弟弟陈国欣继续经营。后来两家金铺合并,保留金宝芳宝号。1990年代中国街重新发展,金宝芳在2002年搬到桥南路面向福海大厦的现址。

吊红柴金饰原料已断货

陈素贤有三个弟弟和三个妹妹,如今只有一个妹妹陈素珊和她继续守着这盘祖业。她们跟记者分享关于金银器的小故事。

迷你地藏王菩萨锡杖是陪葬银器。(陈来福摄)

1950年代流行送给新生宝宝的礼物,有铃铛的脚链和手环,还有可以放平安符的银筒(可系绳挂在脖子)。陪葬有另一组银器,迷你地藏王菩萨锡杖用来打开地狱门,含在口里的银珠可照亮前路,也有一种说法是在阴间买路用。

金铺也还收着好些银腰带,其中一条的腰带扣是爱德华八世(Edward VIII,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伯父)的头像硬币,这位出名“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国王在位不到一年,流通在市面的头像硬币不多,这个腰带扣更显珍贵。

银腰带曾流行一时,右前方那条的腰带扣是爱德华八世的头像硬币。(陈来福摄)

另一组1940至1950年代盛行的吊红柴金饰,是把金饰放进加特别原料的水里,煮至染上喜气洋洋的红色。陈素珊告诉《联合早报》:“据我们所知那是一种用来做炸药的原料,后来在市面上买不到了,所以现在要制做也不可能。2013年我到金门时,看到一支吊红柴金的石榴花发簪,很高兴地买回来后才从背后的记号发现,原来是出自金宝芳。发簪去了金门,再绕一圈回到我们手上,这缘分很奇妙!”

还有一款精巧的瘦长金盒,不说还不知里头原来收了一根金牙签和一根金挖耳勺。

吊红柴金石榴花发簪,从金门绕了一圈回到金宝芳。(陈来福摄)
小金盒收着金牙签和金挖耳勺。(陈来福摄)

娘惹很喜欢烧青金饰

陈素贤最爱的是一组1950年代的烧青金饰,从耳环、戒指、手镯、坠子到胸针都有。绚丽色彩是将珐琅釉料手绘在金饰,经高温窑烧而成,颜色经久不褪,娘惹也很喜欢这一类首饰。

2009年播出的连续剧《小娘惹》掀起怀旧热潮,金宝芳刚好在隔年(2010年)向一对夫妇买下整百件古着首饰。陈素贤说:“我们很幸运地认识了马来西亚的老工匠,会修复古着首饰。这些首饰推出市场后很受欢迎,所以我参考旧设计,融合烧青技术,请老工匠打造富有现代感又不失古早味的首饰。这批首饰利润不大,但有人欣赏,我感到很满足。”

陈素贤设计的仿古烧青金饰受到顾客欢迎,她既开心又满足。(陈来福摄)

第四代有各自的事业,金宝芳命运未知,但陈氏姐妹肯定会像父亲把这些珍贵首饰传给下一代。

牛车水11家老店参与“老店铺文化站”

国家文物局推出的“老店铺文化站”(Street Corner Heritage Galleries)计划,继马里士他、甘榜格南和小印度后,即日起公众到位于牛车水的金宝芳等11家老店,可通过店外“迷你博物馆”陈列的精选文物,了解老店历史。

国家文物局在金宝芳金铺外设的迷你博物馆。(陈来福摄)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