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翻译之必要 本地文学翻译的需要与困境

本地学者曾昭程(左起)与出版人陈婉菁、黄佳毅、童若轩探讨新加坡文学翻译现状。(贺倩茹摄)
本地学者曾昭程(左起)与出版人陈婉菁、黄佳毅、童若轩探讨新加坡文学翻译现状。(贺倩茹摄)

字体大小:

近年来新加坡出版诸多中英、英中翻译的书本,是翻译的需求增加了吗?市面上质量参差不齐的译本,反映了什么问题?

上星期六(11月19日),新加坡作家节最后一个周末,本地出版人聚集艺术之家进行一场关于翻译的讨论。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曾昭程主持下,城市书房创办人陈婉菁、时代精神书屋编辑黄佳毅、马里士他出版社(Balestier Press)创始董事兼总编辑童若轩,一起探讨为什么需要翻译以及翻译的困境。

翻译消除差异

陈婉菁创办城市书房,常有各地读者请她推荐本地文学。除了新华文学,陈婉菁也推荐以英文书写的亚非言、程异等人的作品。读者会问:“有中译本吗?”这让她思考:“新华文学就仅仅是以华文书写的作品吗?如把新英文学翻译成华文,不就可丰富新华文学的内涵?”因此,她决定出版亚非言小说集“Corridor”,以及程异的《紧急状态》(State of Emergency)中译本。

这与黄佳毅的想法不谋而合,他说:“如果没有分歧,就不会有沟通。如果只有一种语言,也就不需要翻译。是差异与分歧让翻译存在。翻译能够消除差异,帮助我们认识彼此。”

资金是最大问题

翻译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度是必要的,然而翻译出版业面临的困境也很多。

陈婉菁认为:“译文出版最大的问题是资金。出版译文著作流程繁杂,经费来源紧张,短期内销量难回本。”

童若轩也为出版翻译作品的经费苦恼,他根据本届的作家节主题“若(IF)”提出七个“若”,其中三个与翻译资金相关,包括:若国家艺术理事会等可以支持100%的翻译费用,而不是目前的50%,将会有更新加坡的翻译文学;若出版商和译者有多种文学翻译资助申请渠道;若有大学提供翻译相关资金,并且可以像鼓励写研究论文一样鼓励翻译的出版。

译者难找

翻译的另一个困境是“我们很难找到本地的翻译者,尤其是将英文翻译成华文的文学翻译者”。陈婉菁说:“与出版社合作的翻译者,需要的不仅是技巧,还有不断阅读和实践翻译的经验。”然而经费有限,能给译者的酬劳不高。翻译获得的报酬不足以支撑翻译者全职成为专业翻译,因此,这对翻译者的能力和毅力都是一种考验。

曾昭程认为“翻译”是一种长期投资,国家和出版行业都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效果,但应该积极塑造需求,培养合适的读者,并向台湾和韩国等做得好的地域学习。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