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当代艺术家李志(60岁)在2019冠病疫情期间,挖出十几年前朋友赠送的儿童杂志《南洋儿童》《世界儿童》。2018年在香港的版画工作坊,他以此为图案创作一幅作品,去年则发展出全新系列,“童伴:李志近作展”展出18幅亚克力画与12件版画。
这些富有教育价值的儿童刊物,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香港出版,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其他东南亚国家都很受欢迎,进入1990年代后停刊。李志受访时说,这些儿童刊物是童年的同伴,唤起他的童年和视觉的记忆。杂志上的儿童形象很可爱,传播的不仅是中国文化,也有西方文化(比如公主王子童话)的有趣故事,还有精美的插画。
平面设计出身的李志说,当年负责刊物封面与插图的美术员是无名的,为了生存而作插图,不少人靠自学。以前这些创作人都不署名,缺乏尊重。他在翻印过来的杂志封面基础上加工,以一直以来富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波普风格色彩,创作出《南洋儿童》系列亚克力画。他笔下的树木与叶子带抽象色彩,多层次上色。受邻里店铺使用的可伸缩雨棚启发,红白相间的条纹在视觉上有不断复制重印的效果。
作为阅读《南洋儿童》成长的一代,李志取材与杂志一样,在大自然的户外生活中成长,虽然刊物偶尔出现科幻题材(如太空船)。在牛车水长大的他,回溯童年时的诸多美好回忆,捉蜘蛛、蝴蝶,玩橡胶圈。
李志深有感触地说:“我的画面出现很多蝴蝶,蝴蝶的蛹变,代表新加坡的蜕变。这座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快,越来越漂亮,但缺少一些东西。现代的孩子都在玩手机,这座城市的游乐场越来越少,以前的‘大世界’等早被高楼大厦取代。《世界儿童》系列有一幅画出‘大世界’入口处的圆形灯泡招牌,一对儿童在大树下玩耍。另一幅《变白》画了两座空白的大楼,青葱背景里隐藏着儿童的身影,他们已找不到游乐场了。”
如同儿童刊物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李志希望自己的创作能有教育性,好像听了一首好歌,或看了一部好的电影,让人有所领悟。
男童是我的自画像
儿童刊物的男童不是叫“小明”,就是“大明”,不知不觉中成为李志的化身。画面里的男童长着蝴蝶的想象翅膀,在镜中映照着不同的自己。李志说:“我小时候的穿着与男童形象蛮像的,与妈妈争执上衣下摆要不要放入短裤里,他可说是我的自画像,隐藏着内心深处的世界。我自己就是他。”
创作以装置艺术为主的李志,这次重归绘画的怀抱。当今的艺术系学生关注多媒体艺术,在拉萨尔艺术学院兼职教学的李志提醒学生,从事艺术创作必须具备绘画技巧的基本功底,在科技与绘画技术之间求取平衡。
李志的《世界儿童》系列之《变自由》,油墨转印被用来创造报纸上的文字,将过去的技术与当下绘画并列。他毕业后,于1999年被选为新加坡泰勒版画院(STPI)首批六位实习生之一,到纽约工作室受训。
展览从4月17日至5月13日,星期一至五上午10时至晚上7时,星期六上午11时至傍晚6时,在谁先觉画廊(50 Cuscaden Rd HPL House #01-01 S249724)举行。4月15日下午2时至3时,李志以英语分享创作过程,有兴趣出席者可电邮brian.foong@ipreciation.com或拨电63390678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