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加坡的文化地标、风味美食和特色语言为主题,“紫色交响乐团”邀请多名本地歌手、演奏家与特需儿童同台呈献“心·家”音乐会。节目由紫色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兼指挥郭勇德策划构思,这也是因疫情阔别三年后,乐团首次恢复年度大型音乐会。
紫色交响乐团是由新加坡中区社区发展理事会于2015年成立的音乐团体,团员由特别需求者和志愿者组成,希望通过音乐构建包容性的社会。“乐团里的特需儿童包括患有自闭症,有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和肢体障碍的孩子。”郭勇德介绍说:“他们残而不疾,在乐团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特长,让社会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以此增加社会的包容性。乐团在乐器上也体现了包容性,包括西洋管弦乐器,华乐的吹拉弹打等声部,以及合唱团。”
小伙伴探游新加坡特色
这场音乐会极具特色和本土风情,郭勇德说:“早在疫情前我们就策划海外演出,希望呈献能够代表新加坡文化特色的节目。同时,作为创团艺术总监,孩子们的成长我一步步看在眼中,他们之间结下深厚的友谊也让我非常动容,于是构思了这个短剧故事。”
音乐会以团里五位好友为主角,其中一人来自海外。在他生日之际,朋友们特意策划了一日游为他庆生,探索岛国的不同角落,品尝小贩美食,并尝试用独特的新加坡语言交谈。郭勇德介绍,节目分为三个环节,第一部分为探索新加坡的文化土壤:五位小伙伴一早相约在牛车水,之后探索丹戎加东、芽笼和小印度等历史文化区。乐团将依次演奏由驻团作曲家梁洁莹创作的《饮水思源:牛车水》,沃森(Eric Watson)为马来民歌”Di Tanjong Katong”的编曲,本地欧亚裔作曲家De Silva Alicia Joyce为马来民歌“Geylang Sipaku Geylang”的编曲,以及目前只有13岁的本地神童作曲家许文耀创作新作品“Colours”(色彩)。
第二部分以“美食天堂”为主题,选用本地作曲家陈家荣编曲的“Singapore Potpourri”和沃森曾为新加坡华乐团创作的《新加坡:美食天堂》,三个乐章分别以“Roti Prata”(印度煎饼)、《南洋早餐》和《海南鸡饭》为标题。吃饱喝足后,朋友们开始聊天,很自然地使用并探讨独特的新加坡式语言“Singlish”。乐团选用一首本地老歌“Why U so like dat”并融入说唱元素展现本地语言特色,之后还会演奏本地青年作曲家骆思卫创作的“Lion’s Heartbeat: City Pulses in a Cultural Tapestry”,以及《新加坡派》《城里的月光》和本地儿童节必唱的“Semoga Bahagia”等熟悉的旋律。
短剧故事以录制视频的方式呈现,巧妙融入在音乐会的串场间隙。
特需乐团疫后感情更深
郭勇德说,与特需儿童一起排练不容易,但是过程中也有很多好笑的梗,充满欢笑。“有充满挑战的部分,也有神奇、令人感动的瞬间。”
“自闭症儿童有自己的节奏和世界,使得排练常常要停下来。”郭勇德说:“有些自闭症儿童还有较强的情绪波动,比如会叫嚷要重新再来等等。我的功课就是耐心地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有些视障儿童虽然看不见乐谱,却以极强的听觉记忆力把全谱背下来,让我很吃惊,很感动。
“因为疫情期间不能全体登台,我们以乐器、声部分为小组活动,反而起到很好的训练作用,增强了各声部的基础水准。因为我们以小组录制视频并通过后期混剪在一起,每条视频录制时都会有打节拍的音轨,这很好地增强了他们,尤其是自闭症孩子的节奏感和乐感。”
郭勇德指出,疫情三年紫色交响乐团的发展没有停滞。因为视频传播的因素,这三年有更多人发现紫色交响乐团,有更多家长带孩子来报名,也有更多志愿者和赞助者。
这场演出有超过100人演出,包括90多名乐团成员,16名合唱团成员。本地人声合唱团“麦克疯”的男歌手吴峻逸受邀担任演唱嘉宾,参与演出的还有本地塔布拉鼓手陈国俊,以及视障歌手Ivni Yaakub和万慧仪。
“心·家”音乐会
新加坡大会堂
6月13日(星期二)
6月15日(星期四)
晚上7时30分
票价:20元
